19—20世纪之交电磁学的发展和影响(Ⅱ)

上一篇

下一篇

宋佰谦. 2001: 19—20世纪之交电磁学的发展和影响(Ⅱ), 物理, 30(3): 175-179. doi: 10.3321/j.issn:0379-4148.2001.03.010
引用本文: 宋佰谦. 2001: 19—20世纪之交电磁学的发展和影响(Ⅱ), 物理, 30(3): 175-179. doi: 10.3321/j.issn:0379-4148.2001.03.010
Citation:

19—20世纪之交电磁学的发展和影响(Ⅱ)

    通讯作者: 宋佰谦
    Corresponding author:
  • 摘要: 3 X射线的发现和上一世纪之交的X射线研究 我们在文章的上一部分已经讨论上一世纪之交电磁学的两个主要理论——洛伦兹电子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电磁学的产生过程,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世纪之交的重大电磁学实验发现及其对开启物质的深层次研究的影响.先让我们看看X射线的发现和X射线研究.3.1 X射线的发现 关于波粒二象性的争论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不过当时主要是针对阴极射线到底是带电粒子还是电磁波动.从1859年的普吕克(J.Plück)、1869年的希托夫(J.W.Hittorf)和1879年克鲁克斯(W.Crookes)的每一个十年,都有不少关于阴极射线可以被磁场偏转的报道.克鲁克斯已经十分肯定地认为阴极射线是负电粒子流.然而,赫兹一个实验却使物理学家特别是德国物理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阴极射线“以太”波动论的一边,因为他在实验中没有看到阴极射线被电场偏转.而他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际上接触到了X射线,但他竟不知是一种新射线,仍以为是阴极射线穿透金属层后产生的效应.这个实验是说:在一个用金属片将阴极区和阳极区隔开的管中,阴极射线发射时也能使阳极区产生辉光.勒纳(P.Lenard)在1893年更接近了这种射线,但他也没能意识到走到了伟大发现的边缘.他在实验中发现,他那个带有铝箔窗口的射线管在放电时,在管的窗口外8cm之内中出现了辉光,他认为是“硬阴极射线”穿透铝箔所致[15].有意思的是,使勒纳始料不及的正是这个未被他本人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实验,倒反成了伦琴发现X射线和汤姆孙发现电子的重要线索.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7
  • HTML全文浏览数:  95
  • PDF下载数:  5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01-03-12

19—20世纪之交电磁学的发展和影响(Ⅱ)

    通讯作者: 宋佰谦
  • 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

摘要: 3 X射线的发现和上一世纪之交的X射线研究 我们在文章的上一部分已经讨论上一世纪之交电磁学的两个主要理论——洛伦兹电子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电磁学的产生过程,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世纪之交的重大电磁学实验发现及其对开启物质的深层次研究的影响.先让我们看看X射线的发现和X射线研究.3.1 X射线的发现 关于波粒二象性的争论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不过当时主要是针对阴极射线到底是带电粒子还是电磁波动.从1859年的普吕克(J.Plück)、1869年的希托夫(J.W.Hittorf)和1879年克鲁克斯(W.Crookes)的每一个十年,都有不少关于阴极射线可以被磁场偏转的报道.克鲁克斯已经十分肯定地认为阴极射线是负电粒子流.然而,赫兹一个实验却使物理学家特别是德国物理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阴极射线“以太”波动论的一边,因为他在实验中没有看到阴极射线被电场偏转.而他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际上接触到了X射线,但他竟不知是一种新射线,仍以为是阴极射线穿透金属层后产生的效应.这个实验是说:在一个用金属片将阴极区和阳极区隔开的管中,阴极射线发射时也能使阳极区产生辉光.勒纳(P.Lenard)在1893年更接近了这种射线,但他也没能意识到走到了伟大发现的边缘.他在实验中发现,他那个带有铝箔窗口的射线管在放电时,在管的窗口外8cm之内中出现了辉光,他认为是“硬阴极射线”穿透铝箔所致[15].有意思的是,使勒纳始料不及的正是这个未被他本人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实验,倒反成了伦琴发现X射线和汤姆孙发现电子的重要线索.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