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层和空穴传输层对白色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物理研究所,天津市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
关键词:
- 厚度 /
- 空穴传输层 /
- 白光 /
- 载流子
摘要: 利用电子传输性能良好的苯并噻唑螯合锌(Zn(BTZ)2)作为蓝光层,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空穴传输层并试验不同厚度的发光层后,制作了一种最佳厚度的双发光层白色电致发光器件:氧化铟锡(ITO)/ N-N′-双(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TPD)∶N,N′-二(1-萘基)-N,N′-二苯基-1,1′-联苯-4-4′-二胺(NPB)(1∶0.05)(30 nm)/NPB(10 nm)/2-(2-羟基苯基)Zn(BTZ)2(30 nm)/双(2-甲基-8-羟基喹啉)(4-联苯氧基)铝(BAlq)∶5,6,11,12-四苯基-四苯并(rubrene)(30 nm)/8-羟基喹啉铝(Alq)(15 nm)/Mg∶Ag.经有效的控制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实现了载流子在发光层间的均匀分布,驱动电压从8 V变为13 V时,获得了色坐标在(0.32,0.40)和(0.30,0.38)之间变化的白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为 0.85%,当工作电压为15 V时,器件最高亮度为 11240 cd/m2.器件性能得以提高的原因是选择了合适的空穴传输层和最佳的发光层厚度,从而达到了空穴和电子的注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