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S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罗强, 唐斌, 张智, 冉曾令. 2013: H2S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null(7): 364-369. doi: 10.7498/aps.62.077101
引用本文: 罗强, 唐斌, 张智, 冉曾令. 2013: H2S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null(7): 364-369. doi: 10.7498/aps.62.077101
2013: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 of adsorption for H2S on Fe(100)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7): 364-369. doi: 10.7498/aps.62.077101
Citation: 2013: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 of adsorption for H2S on Fe(100)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7): 364-369. doi: 10.7498/aps.62.077101

H2S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 of adsorption for H2S on Fe(100) surface?

  •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在广义梯度近似下,研究了表面覆盖度为0.25 ML (monolayer)时硫化氢分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与单个硫原子吸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硫化氢分子吸附在B2位吸附能最小为?1.23 eV,最稳定, B1位吸附能最大为?0.01 eV,最不稳定;并对硫化氢分子在B1位和B2位吸附后的电子态密度进行了分析,也表明了吸附在B2位稳定,且吸附在B2位后硫化氢分子几何结构变化不大;将硫化氢中硫原子吸附与单个硫原子吸附的电子性质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吸附作用非常微弱;同时对吸附后的Fe(100)面进行了对比,单个硫原子吸附的Fe(100)面电子态密度出现了一系列峰值且离散分布,生成了硫化亚铁,表明在硫化氢环境下,主要是硫化氢析出的硫原子发生了吸附.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3
  • HTML全文浏览数:  251
  • PDF下载数:  1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04-15

H2S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500
  • 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成都 610500
  • 电子科技大学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731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在广义梯度近似下,研究了表面覆盖度为0.25 ML (monolayer)时硫化氢分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与单个硫原子吸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硫化氢分子吸附在B2位吸附能最小为?1.23 eV,最稳定, B1位吸附能最大为?0.01 eV,最不稳定;并对硫化氢分子在B1位和B2位吸附后的电子态密度进行了分析,也表明了吸附在B2位稳定,且吸附在B2位后硫化氢分子几何结构变化不大;将硫化氢中硫原子吸附与单个硫原子吸附的电子性质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吸附作用非常微弱;同时对吸附后的Fe(100)面进行了对比,单个硫原子吸附的Fe(100)面电子态密度出现了一系列峰值且离散分布,生成了硫化亚铁,表明在硫化氢环境下,主要是硫化氢析出的硫原子发生了吸附.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