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孙晓艳, 雷泽民, 卢兴强, 范滇元. 2014: 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 物理学报, null(13): 134201. doi: 10.7498/aps.63.134201
引用本文: 孙晓艳, 雷泽民, 卢兴强, 范滇元. 2014: 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 物理学报, null(13): 134201. doi: 10.7498/aps.63.134201
Sun Xiao-Yan, Lei Ze-Min, Lu Xing-Qiang, Fan Dian-Yuan. 2014: Mechanism of original damage of thin optical comp onents induced by surface particle contamination,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13): 134201. doi: 10.7498/aps.63.134201
Citation: Sun Xiao-Yan, Lei Ze-Min, Lu Xing-Qiang, Fan Dian-Yuan. 2014: Mechanism of original damage of thin optical comp onents induced by surface particle contamination,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13): 134201. doi: 10.7498/aps.63.134201

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

Mechanism of original damage of thin optical comp onents induced by surface particle contamination

  • 摘要: 基于光传输理论研究了前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产生初始损伤的原因,提出了颗粒遮光效应和颗粒造成的光学元件局部热变形两者共同作用对光束进行扰动的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功率激光光束,薄光学元件局部热变形对光束的扰动是产生较高光强调制的重要原因;随着激光脉冲发射次数的增加,局部热变形的表面形状、位相延迟幅度、热扩散长度不断变化,会在光学元件内不同厚度处和后表面xy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产生较高的光强调制,不仅容易引起后表面产生多个损伤点,也可能在光学元件内就产生损伤,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的损伤点是分散的。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1
  • HTML全文浏览数:  122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4-07-15

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初始损伤的机理*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上海 20180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上海 201800

摘要: 基于光传输理论研究了前表面颗粒污染物诱导薄光学元件产生初始损伤的原因,提出了颗粒遮光效应和颗粒造成的光学元件局部热变形两者共同作用对光束进行扰动的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功率激光光束,薄光学元件局部热变形对光束的扰动是产生较高光强调制的重要原因;随着激光脉冲发射次数的增加,局部热变形的表面形状、位相延迟幅度、热扩散长度不断变化,会在光学元件内不同厚度处和后表面xy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产生较高的光强调制,不仅容易引起后表面产生多个损伤点,也可能在光学元件内就产生损伤,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的损伤点是分散的。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