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震发生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陆坤权, 曹则贤, 厚美瑛, 姜泽辉, 沈容, 王强, 孙刚, 刘寄星. 2014: 论地震发生机制, 物理学报, null(21): 444-466. doi: 10.7498/aps.63.219101
引用本文: 陆坤权, 曹则贤, 厚美瑛, 姜泽辉, 沈容, 王强, 孙刚, 刘寄星. 2014: 论地震发生机制, 物理学报, null(21): 444-466. doi: 10.7498/aps.63.219101
Lu Kun-Quan, Cao Ze-Xian, Hou Mei-Ying, Jiang Ze-Hui, Shen Rong, Wang Qiang, Sun Gang, Liu Ji-Xing. 2014: On th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21): 444-466. doi: 10.7498/aps.63.219101
Citation: Lu Kun-Quan, Cao Ze-Xian, Hou Mei-Ying, Jiang Ze-Hui, Shen Rong, Wang Qiang, Sun Gang, Liu Ji-Xing. 2014: On th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21): 444-466. doi: 10.7498/aps.63.219101

论地震发生机制

  • 摘要: 本刊曾于2012年发表了陆坤权等人的论文“以颗粒物理原理认识地震”(《物理学报》,2012,61,119103),他们将地壳作为大尺度岩石层块和断层泥组成的离散态体系处理,研究了地震孕育的能量积累和力传播过程,获得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方法原理的新认识。鉴于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过程仍是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此前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地壳岩石的弹性回跳,以此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无法理解,而中源和深源地震成因也没有弄清。作者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的一些新观念,同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对地震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地震发生机制”一文,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见解,可对地震现象给予合理解释。为鼓励更多的物理学研究工作者关心和探索物理学在理解和防止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本刊特刊出这篇长稿,以期引起读者的更多思考和讨论。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1
  • HTML全文浏览数:  161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4-11-15

论地震发生机制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190
  •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哈尔滨,150001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

摘要: 本刊曾于2012年发表了陆坤权等人的论文“以颗粒物理原理认识地震”(《物理学报》,2012,61,119103),他们将地壳作为大尺度岩石层块和断层泥组成的离散态体系处理,研究了地震孕育的能量积累和力传播过程,获得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方法原理的新认识。鉴于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过程仍是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此前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地壳岩石的弹性回跳,以此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无法理解,而中源和深源地震成因也没有弄清。作者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的一些新观念,同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对地震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地震发生机制”一文,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见解,可对地震现象给予合理解释。为鼓励更多的物理学研究工作者关心和探索物理学在理解和防止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本刊特刊出这篇长稿,以期引起读者的更多思考和讨论。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