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模型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孙亚秀, 卓庆坤, 姜庆辉, 李千. 2015: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模型研究?, 物理学报, null(4): 044102. doi: 10.7498/aps.64.044102
引用本文: 孙亚秀, 卓庆坤, 姜庆辉, 李千. 2015: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模型研究?, 物理学报, null(4): 044102. doi: 10.7498/aps.64.044102
Sun Ya-Xiu, Zhuo Qing-Kun, Jiang Qing-Hui, Li Qian. 2015: New differential-mo de-source cable bundle crosstalk mo del based on 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 theory,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4): 044102. doi: 10.7498/aps.64.044102
Citation: Sun Ya-Xiu, Zhuo Qing-Kun, Jiang Qing-Hui, Li Qian. 2015: New differential-mo de-source cable bundle crosstalk mo del based on 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 theory,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4): 044102. doi: 10.7498/aps.64.044102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模型研究?

New differential-mo de-source cable bundle crosstalk mo del based on 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 theory

  • 摘要: 传统的线束串扰模型只是在系统内共模激励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考虑系统间差模激励下线束串扰的情况。针对差模激励下系统独立回路间线束串扰的物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差模激励下线间的耦合机理,利用传输线传播横向电磁模式得到新型三导体传输线寄生参数电路及数学矩阵模型,通过镜像法以及诺埃曼公式推导出寄生参数的计算公式,并在频域内得到新型线束串扰的链参数矩阵方程,根据新型差模串扰模型始端、终端边界条件最终得到串扰电压的频域解。以差模激励下平行双线回路对其他回路受扰线的串扰为例,通过仿真受扰线不同布置情况下的串扰电压,得到了差模激励源的线束间串扰的物理规律,即受扰线位于差模回路之间时所受的串扰要远大于位于回路外时所受的串扰,并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及方法可以计算不同频率差模激励引起的干扰。利用解析的方法解决了线束串扰中差模激励下的导线串扰问题,为实际中如大量导线的捆扎以及导线干扰的预测等电磁兼容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指导意义,完善了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在线束串扰中的应用。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4
  • HTML全文浏览数:  278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5-03-02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模型研究?

  •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 传统的线束串扰模型只是在系统内共模激励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考虑系统间差模激励下线束串扰的情况。针对差模激励下系统独立回路间线束串扰的物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差模激励新型线束串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差模激励下线间的耦合机理,利用传输线传播横向电磁模式得到新型三导体传输线寄生参数电路及数学矩阵模型,通过镜像法以及诺埃曼公式推导出寄生参数的计算公式,并在频域内得到新型线束串扰的链参数矩阵方程,根据新型差模串扰模型始端、终端边界条件最终得到串扰电压的频域解。以差模激励下平行双线回路对其他回路受扰线的串扰为例,通过仿真受扰线不同布置情况下的串扰电压,得到了差模激励源的线束间串扰的物理规律,即受扰线位于差模回路之间时所受的串扰要远大于位于回路外时所受的串扰,并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及方法可以计算不同频率差模激励引起的干扰。利用解析的方法解决了线束串扰中差模激励下的导线串扰问题,为实际中如大量导线的捆扎以及导线干扰的预测等电磁兼容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指导意义,完善了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在线束串扰中的应用。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