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纳米电路的改进型卷积核可制造性模型建模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杨祎巍, 张宏博, 李斌. 2015: 面向纳米电路的改进型卷积核可制造性模型建模研究?, 物理学报, null(5): 058501. doi: 10.7498/aps.64.058501
引用本文: 杨祎巍, 张宏博, 李斌. 2015: 面向纳米电路的改进型卷积核可制造性模型建模研究?, 物理学报, null(5): 058501. doi: 10.7498/aps.64.058501
Yang Yi-Wei, Zhang Hong-Bo, Li Bin. 2015: Improved convolution kernel based DFM mo del for nano-scale circuits,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5): 058501. doi: 10.7498/aps.64.058501
Citation: Yang Yi-Wei, Zhang Hong-Bo, Li Bin. 2015: Improved convolution kernel based DFM mo del for nano-scale circuits,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5): 058501. doi: 10.7498/aps.64.058501

面向纳米电路的改进型卷积核可制造性模型建模研究?

Improved convolution kernel based DFM mo del for nano-scale circuits

  • 摘要: 囿于材料和工艺稳定性等原因,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依然基于193 nm激发光的工艺,光刻波长远大于版图尺寸,使得制造中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极大降低了分辨率,影响了芯片质量,因此版图在制造前需要使用可制造性模型进行查错。传统模型对制造过程进行物理建模,通过对模型中的矩阵进行分解得到卷积核,所使用的物理模型不仅复杂,而且应用难度高,加之还有物理模型缺失的情况,因此难以描述具有上千参数的生产线。本文使用卷积的形式作为可制造性模型的框架,通过优化算法提取版图到硅片轮廓这一过程的信息并以卷积核的形式体现出来,卷积核中的每一个元素均为根据已知的生产线输入输出数据优化得出,是描述制造过程的一个维度。该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需要工艺参数等机密信息的缺陷,同时具有更强的描述制造过程的能力;模型甚至可以包含版图校正信息,描述从版图到硅片轮廓这一全流程。该模型在65 nm工艺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8 nm的精度。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0
  • HTML全文浏览数:  190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5-03-15

面向纳米电路的改进型卷积核可制造性模型建模研究?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080;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广州 510640
  • Synopsys Inc.,美国,俄勒冈 97006
  •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 囿于材料和工艺稳定性等原因,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依然基于193 nm激发光的工艺,光刻波长远大于版图尺寸,使得制造中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极大降低了分辨率,影响了芯片质量,因此版图在制造前需要使用可制造性模型进行查错。传统模型对制造过程进行物理建模,通过对模型中的矩阵进行分解得到卷积核,所使用的物理模型不仅复杂,而且应用难度高,加之还有物理模型缺失的情况,因此难以描述具有上千参数的生产线。本文使用卷积的形式作为可制造性模型的框架,通过优化算法提取版图到硅片轮廓这一过程的信息并以卷积核的形式体现出来,卷积核中的每一个元素均为根据已知的生产线输入输出数据优化得出,是描述制造过程的一个维度。该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需要工艺参数等机密信息的缺陷,同时具有更强的描述制造过程的能力;模型甚至可以包含版图校正信息,描述从版图到硅片轮廓这一全流程。该模型在65 nm工艺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8 nm的精度。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