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介质结构的超传输电磁特性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娟娟, 黄志祥, 方明, 张亚光, 吴先良. 2015: 一种新型介质结构的超传输电磁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null(11): 110201. doi: 10.7498/aps.64.110201
引用本文: 王娟娟, 黄志祥, 方明, 张亚光, 吴先良. 2015: 一种新型介质结构的超传输电磁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null(11): 110201. doi: 10.7498/aps.64.110201
Wang Juan-Juan, Huang Zhi-Xiang, Fang Ming, Zhang Ya-Guang, Wu Xian-Liang. 2015: Study on the sup er transmission in a typical dielectric structur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11): 110201. doi: 10.7498/aps.64.110201
Citation: Wang Juan-Juan, Huang Zhi-Xiang, Fang Ming, Zhang Ya-Guang, Wu Xian-Liang. 2015: Study on the sup er transmission in a typical dielectric structur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11): 110201. doi: 10.7498/aps.64.110201

一种新型介质结构的超传输电磁特性研究?

Study on the sup er transmission in a typical dielectric structure

  • 摘要: 光入射到不同折射率材料的分界面时会很自然地产生反射现象。在很多的工业应用中,例如太阳能电池,衬底的引入会在其表面产生反射损耗。至今为止,人们提出很多方法用来克服这一问题,比较常见的有介质涂层、表面纹理、绝热折射率匹配和散射等离激元纳米粒子。本文利用二维周期排布的亚波长级硅纳米圆柱阵列来降低衬底表面的反射。结合辅助微分方程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对该结构的散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纳米圆柱粒子能够产生类似于在金属表面发生的超传输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基于介质衬底耦合Mie共振机理,该机理能在整个紫外到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将能量耦合到衬底中,从而降低衬底表面的反射;同时当散射结构被放置在具有高光学态密度的高折射率衬底附近时,会产生较强的前向散射,也能有效的减少后向散射即反射的发生。基于降低衬底表面反射这一目的而言,我们设计的结构可为实际太阳能电池及光学天线的设计提供参考。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1
  • HTML全文浏览数:  103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5-06-15

一种新型介质结构的超传输电磁特性研究?

  •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实验室,合肥 230039
  •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实验室,合肥 230039; 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合肥 230061

摘要: 光入射到不同折射率材料的分界面时会很自然地产生反射现象。在很多的工业应用中,例如太阳能电池,衬底的引入会在其表面产生反射损耗。至今为止,人们提出很多方法用来克服这一问题,比较常见的有介质涂层、表面纹理、绝热折射率匹配和散射等离激元纳米粒子。本文利用二维周期排布的亚波长级硅纳米圆柱阵列来降低衬底表面的反射。结合辅助微分方程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对该结构的散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纳米圆柱粒子能够产生类似于在金属表面发生的超传输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基于介质衬底耦合Mie共振机理,该机理能在整个紫外到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将能量耦合到衬底中,从而降低衬底表面的反射;同时当散射结构被放置在具有高光学态密度的高折射率衬底附近时,会产生较强的前向散射,也能有效的减少后向散射即反射的发生。基于降低衬底表面反射这一目的而言,我们设计的结构可为实际太阳能电池及光学天线的设计提供参考。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