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弯曲微流道中粒子惯性聚焦动态过程及流速调控机理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唐文来, 项楠, 张鑫杰, 黄笛, 倪中华. 2015: 非对称弯曲微流道中粒子惯性聚焦动态过程及流速调控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64(18): 267-278. doi: 10.7498/aps.64.184703
引用本文: 唐文来, 项楠, 张鑫杰, 黄笛, 倪中华. 2015: 非对称弯曲微流道中粒子惯性聚焦动态过程及流速调控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64(18): 267-278. doi: 10.7498/aps.64.184703
Tang Wen-Lai, Xiang Nan, Zhang Xin-Jie, Huang Di, Ni Zhong-Hua. 2015: Dynamic process and flow-rat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 inertial focusing in an asymmetric ally curved microchannel, Acta Physica Sinica, 64(18): 267-278. doi: 10.7498/aps.64.184703
Citation: Tang Wen-Lai, Xiang Nan, Zhang Xin-Jie, Huang Di, Ni Zhong-Hua. 2015: Dynamic process and flow-rat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 inertial focusing in an asymmetric ally curved microchannel, Acta Physica Sinica, 64(18): 267-278. doi: 10.7498/aps.64.184703

非对称弯曲微流道中粒子惯性聚焦动态过程及流速调控机理研究

Dynamic process and flow-rat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 inertial focusing in an asymmetric ally curved microchannel

  • 摘要: 设计制作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弯曲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搭建实验平台定量表征聚苯乙烯粒子和血细胞沿流道的动态惯性聚焦过程, 并系统研究了流体流速和粒子尺寸对粒子聚焦特性的调控机理. 通过分析粒子荧光图谱和对应量化强度曲线, 将粒子沿流道长度的横向迁移过程分为形成聚焦和平衡位置调整两个阶段, 指出在整个聚焦过程中具有小曲率半径的流道结构起主导作用. 根据全流速段内粒子聚焦特性的演变,重点分析潜在惯性升力和Dean 曳力的竞争机制, 提出了阐述粒子聚焦流速调控过程的三阶段模型. 进一步比较两种尺寸粒子聚焦位置和聚焦率随流速与流道长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大粒子具有更好的聚焦效果和稳定性, 且两种粒子的相对位置可通过流速进行调整. 最后, 通过分析血细胞在非对称弯流道中的横向迁移特性,验证了粒子惯性聚焦机理在复杂生物粒子操控方面的适用性. 上述结论为深入研究微流体环境下粒子的运动特性以及开发微流式细胞术等临床即时诊断器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3
  • HTML全文浏览数:  138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非对称弯曲微流道中粒子惯性聚焦动态过程及流速调控机理研究

  •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1189

摘要: 设计制作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弯曲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搭建实验平台定量表征聚苯乙烯粒子和血细胞沿流道的动态惯性聚焦过程, 并系统研究了流体流速和粒子尺寸对粒子聚焦特性的调控机理. 通过分析粒子荧光图谱和对应量化强度曲线, 将粒子沿流道长度的横向迁移过程分为形成聚焦和平衡位置调整两个阶段, 指出在整个聚焦过程中具有小曲率半径的流道结构起主导作用. 根据全流速段内粒子聚焦特性的演变,重点分析潜在惯性升力和Dean 曳力的竞争机制, 提出了阐述粒子聚焦流速调控过程的三阶段模型. 进一步比较两种尺寸粒子聚焦位置和聚焦率随流速与流道长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大粒子具有更好的聚焦效果和稳定性, 且两种粒子的相对位置可通过流速进行调整. 最后, 通过分析血细胞在非对称弯流道中的横向迁移特性,验证了粒子惯性聚焦机理在复杂生物粒子操控方面的适用性. 上述结论为深入研究微流体环境下粒子的运动特性以及开发微流式细胞术等临床即时诊断器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