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μm处CO2与CO高温线强的实验分析与理论计算?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敏锐, 蔡廷栋. 2015: 1.5μm处CO2与CO高温线强的实验分析与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null(21): 213301. doi: 10.7498/aps.64.213301
引用本文: 王敏锐, 蔡廷栋. 2015: 1.5μm处CO2与CO高温线强的实验分析与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null(21): 213301. doi: 10.7498/aps.64.213301
Wang Min-Rui, Cai Ting-Dong. 2015: Theoretical and exp erimental study on line intensities of CO2 and CO transitions near 1.5 μm at high temp eratures,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21): 213301. doi: 10.7498/aps.64.213301
Citation: Wang Min-Rui, Cai Ting-Dong. 2015: Theoretical and exp erimental study on line intensities of CO2 and CO transitions near 1.5 μm at high temp eratures,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21): 213301. doi: 10.7498/aps.64.213301

1.5μm处CO2与CO高温线强的实验分析与理论计算?

Theoretical and exp erimental study on line intensities of CO2 and CO transitions near 1.5 μm at high temp eratures

  • 摘要: 本文在采用乘积近似方法计算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子总的配分函数(其中分子的振动配分函数采用谐振子近似,转动配分函数采用非刚性转子模型,并考虑了离心扭曲修正)的基础上,利用所得配分函数和振动跃迁矩平方的实验值以及Herman-Wallis系数,计算了1。5μm 附近二氧化碳30012—00001跃迁带和一氧化碳3—0跃迁带在300—6000 K温度范围内部分温度下的吸收线强;为验证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在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搭建的高温测量系统中,对300—800 K温度范围内部分谱线线强进行了测量,并把计算结果、测量结果及HITRAN数据库中对应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相对偏差小于3%,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计算及测量所得高温线强数据可对HITRAN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校正和补充。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0
  • HTML全文浏览数:  237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5-11-15

1.5μm处CO2与CO高温线强的实验分析与理论计算?

  • 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徐州 221116

摘要: 本文在采用乘积近似方法计算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子总的配分函数(其中分子的振动配分函数采用谐振子近似,转动配分函数采用非刚性转子模型,并考虑了离心扭曲修正)的基础上,利用所得配分函数和振动跃迁矩平方的实验值以及Herman-Wallis系数,计算了1。5μm 附近二氧化碳30012—00001跃迁带和一氧化碳3—0跃迁带在300—6000 K温度范围内部分温度下的吸收线强;为验证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在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搭建的高温测量系统中,对300—800 K温度范围内部分谱线线强进行了测量,并把计算结果、测量结果及HITRAN数据库中对应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相对偏差小于3%,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计算及测量所得高温线强数据可对HITRAN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校正和补充。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