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中子诱发贫化铀球壳内裂变率分布实验

上一篇

下一篇

韩子杰, 朱通华, 鹿心鑫, 秦建国, 王玫, 蒋励, 杨波. 2019: D-T中子诱发贫化铀球壳内裂变率分布实验, 物理学报, 68(15): 22-28. doi: 10.7498/aps.68.20181717
引用本文: 韩子杰, 朱通华, 鹿心鑫, 秦建国, 王玫, 蒋励, 杨波. 2019: D-T中子诱发贫化铀球壳内裂变率分布实验, 物理学报, 68(15): 22-28. doi: 10.7498/aps.68.20181717
Han Zi-Jie, Zhu Tong-Hua, Lu Xin-Xin, Qin Jian-Guo, Wang Mei, Jiang Li, Yang Bo. 2019: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ssion reaction rate induced by D-T neutron in depleted uranium shell, Acta Physica Sinica, 68(15): 22-28. doi: 10.7498/aps.68.20181717
Citation: Han Zi-Jie, Zhu Tong-Hua, Lu Xin-Xin, Qin Jian-Guo, Wang Mei, Jiang Li, Yang Bo. 2019: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ssion reaction rate induced by D-T neutron in depleted uranium shell, Acta Physica Sinica, 68(15): 22-28. doi: 10.7498/aps.68.20181717

D-T中子诱发贫化铀球壳内裂变率分布实验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ssion reaction rate induced by D-T neutron in depleted uranium shell

  • 摘要: 中子诱发裂变反应率是表征和检验中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裂变放能等过程的重要物理量.贫化铀球壳裂变反应率径向分布数据可为铀核数据宏观检验及研究裂变放能与贫化铀球壳厚度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设计了内径为13.1 cm,外径分别为18.10,19.40,23.35,25.40,28.45 cm的五种不同厚度的贫化铀球壳组合装置;利用位于球壳中心的氘氚中子源轰击贫化铀球壳装置,中子产额约为3×1010—4×1010 s–1;在"赤道"平面与入射氘束成45°方向测量裂变反应率随径向分布的情况.为了克服裂变室和俘获探测器等自身对模型和中子场的扰动,本文选择与装置材料相同的贫化铀材料作为活化探测器,以活化探测器中的裂变碎片143Ce发射的g射线作为测量对象,通过HPGe探测器测量的g射线数,基于143Ce裂变产额数据反推裂变反应率.通过实验获得了贫化铀球壳内的裂变率及其径向分布规律,裂变反应率和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位于5.28×10–29—7.58×10–28之间和6%—11% 之间.基于蒙特卡罗程序和ENDF/BVI.8数据库完成了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9
  • HTML全文浏览数:  189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D-T中子诱发贫化铀球壳内裂变率分布实验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绵阳,621900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94

摘要: 中子诱发裂变反应率是表征和检验中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裂变放能等过程的重要物理量.贫化铀球壳裂变反应率径向分布数据可为铀核数据宏观检验及研究裂变放能与贫化铀球壳厚度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设计了内径为13.1 cm,外径分别为18.10,19.40,23.35,25.40,28.45 cm的五种不同厚度的贫化铀球壳组合装置;利用位于球壳中心的氘氚中子源轰击贫化铀球壳装置,中子产额约为3×1010—4×1010 s–1;在"赤道"平面与入射氘束成45°方向测量裂变反应率随径向分布的情况.为了克服裂变室和俘获探测器等自身对模型和中子场的扰动,本文选择与装置材料相同的贫化铀材料作为活化探测器,以活化探测器中的裂变碎片143Ce发射的g射线作为测量对象,通过HPGe探测器测量的g射线数,基于143Ce裂变产额数据反推裂变反应率.通过实验获得了贫化铀球壳内的裂变率及其径向分布规律,裂变反应率和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位于5.28×10–29—7.58×10–28之间和6%—11% 之间.基于蒙特卡罗程序和ENDF/BVI.8数据库完成了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