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超导新进展:外延于SrTiO3衬底上的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40 K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立莉, 王健, 王亚愚, 陈曦, 季帅华, 马旭村, 薛其坤. 2014: 界面超导新进展:外延于SrTiO3衬底上的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40 K, 物理, null(3): 196-198. doi: 10.7693/wl20140308
引用本文: 王立莉, 王健, 王亚愚, 陈曦, 季帅华, 马旭村, 薛其坤. 2014: 界面超导新进展:外延于SrTiO3衬底上的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40 K, 物理, null(3): 196-198. doi: 10.7693/wl20140308
Citation:

界面超导新进展:外延于SrTiO3衬底上的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40 K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1
  • HTML全文浏览数:  86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4-03-12

界面超导新进展:外延于SrTiO3衬底上的单层FeSe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40 K

  • 清华大学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教育部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90
  • 北京大学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北京 100871; 教育部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 清华大学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教育部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摘要: 界面超导概念的起源可追溯至50多年前物理学家对二维超导的研究。1968年,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界面增强超导现象,即当Al与Cu或者Sn混杂形成超晶格时,其超导转变温度提高接近1 K[1]。在1986年和2008年发现的铜基[2]和铁基[3]两大类高温超导体系都具有层状三明治结构,形成库珀对的载流子来源于氧化物电荷库层的掺杂。不仅铜基和铁基两大类高温超导体系,还有MgB2[4]等,目前已发现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30 K的高温超导材料,都具有层状结构。由此,薛其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高温超导是否源自于界面增强效应并且其机理就是基于电声子作用的BCS理论?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