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瘤缺陷激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谢凌云, 程鑫彬, 张锦龙, 焦宏飞, 马彬, 丁涛, 沈正祥, 王占山. 2016: 节瘤缺陷激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强激光与粒子束, 28(9): 090201. doi: 10.11884/HPLPB201628.160058
引用本文: 谢凌云, 程鑫彬, 张锦龙, 焦宏飞, 马彬, 丁涛, 沈正祥, 王占山. 2016: 节瘤缺陷激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强激光与粒子束, 28(9): 090201. doi: 10.11884/HPLPB201628.160058
Xie Lingyun, Cheng Xinbin, Zhang Jinlong, Jiao Hongfei, Ma Bin, Ding Tao, Shen Zhengxiang, Wang Zhanshan. 2016: Research progress of laser-induced damage of nodular defects, High Power Lase and Particle Beams, 28(9): 090201. doi: 10.11884/HPLPB201628.160058
Citation: Xie Lingyun, Cheng Xinbin, Zhang Jinlong, Jiao Hongfei, Ma Bin, Ding Tao, Shen Zhengxiang, Wang Zhanshan. 2016: Research progress of laser-induced damage of nodular defects, High Power Lase and Particle Beams, 28(9): 090201. doi: 10.11884/HPLPB201628.160058

节瘤缺陷激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laser-induced damage of nodular defects

  • 摘要: 在近红外反射类激光薄膜中,节瘤缺陷是引起薄膜激光损伤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激光薄膜的损伤阈值,对节瘤缺陷及其损伤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真实”节瘤缺陷和“人工”节瘤缺陷两个方面介绍节瘤缺陷的研究进展。基于“真实”节瘤缺陷的研究,建立了节瘤缺陷的结构特征,形成了节瘤缺陷损伤特性和损伤机制的初步认识,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了电场增强,初步解释了节瘤缺陷的损伤机制,发明了抑制节瘤缺陷种子源的方法和激光预处理技术,减少了节瘤缺陷,提高了薄膜损伤阈值。但是“真实”节瘤缺陷的性质,如种子源尺寸、吸收性以及位置深度等,都难以控制和预测,难以开展节瘤缺陷损伤特性的系统和量化研究,致使关于节瘤缺陷损伤的科学认识尚有不足。基于“人工”节瘤缺陷的研究,可以实现节瘤缺陷损伤特性的系统、量化甚至单一因素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研究的效率和可靠性,获得了一系列定量损伤规律。“人工”节瘤缺陷的高度受控性使实验研究与理论模拟的可靠对比成为可能,“人工”节瘤缺陷的损伤形貌和FDTD 电场模拟的直接比较实验不仅验证了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电场的正确性,也进一步明确了电场增强是诱导节瘤缺陷损伤的主要机制。对节瘤缺陷的损伤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后,人们开始调控节瘤缺陷的电场增强效应提高节瘤缺陷的损伤阈值,发展了宽角度反射薄膜技术和节瘤缺陷平坦化技术,抑制电场增强,提高损伤阈值。这扩展了控制节瘤缺陷的思路和方法,从原来单一的去除节瘤缺陷到调控节瘤缺陷,为进一步提高薄膜的损伤阈值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5
  • HTML全文浏览数:  115
  • PDF下载数:  3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09-30

节瘤缺陷激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 同济大学 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同济大学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上海 200092

摘要: 在近红外反射类激光薄膜中,节瘤缺陷是引起薄膜激光损伤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激光薄膜的损伤阈值,对节瘤缺陷及其损伤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真实”节瘤缺陷和“人工”节瘤缺陷两个方面介绍节瘤缺陷的研究进展。基于“真实”节瘤缺陷的研究,建立了节瘤缺陷的结构特征,形成了节瘤缺陷损伤特性和损伤机制的初步认识,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了电场增强,初步解释了节瘤缺陷的损伤机制,发明了抑制节瘤缺陷种子源的方法和激光预处理技术,减少了节瘤缺陷,提高了薄膜损伤阈值。但是“真实”节瘤缺陷的性质,如种子源尺寸、吸收性以及位置深度等,都难以控制和预测,难以开展节瘤缺陷损伤特性的系统和量化研究,致使关于节瘤缺陷损伤的科学认识尚有不足。基于“人工”节瘤缺陷的研究,可以实现节瘤缺陷损伤特性的系统、量化甚至单一因素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研究的效率和可靠性,获得了一系列定量损伤规律。“人工”节瘤缺陷的高度受控性使实验研究与理论模拟的可靠对比成为可能,“人工”节瘤缺陷的损伤形貌和FDTD 电场模拟的直接比较实验不仅验证了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电场的正确性,也进一步明确了电场增强是诱导节瘤缺陷损伤的主要机制。对节瘤缺陷的损伤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后,人们开始调控节瘤缺陷的电场增强效应提高节瘤缺陷的损伤阈值,发展了宽角度反射薄膜技术和节瘤缺陷平坦化技术,抑制电场增强,提高损伤阈值。这扩展了控制节瘤缺陷的思路和方法,从原来单一的去除节瘤缺陷到调控节瘤缺陷,为进一步提高薄膜的损伤阈值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