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光通信的到达角起伏实验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宠, 谭立英, 马晶, 于思源. 2007: 空间光通信的到达角起伏实验研究,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2): 177-181.
引用本文: 高宠, 谭立英, 马晶, 于思源. 2007: 空间光通信的到达角起伏实验研究,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2): 177-181.
GAO Chong, TAN Li-ying, MA Jing, YU Si-yuan. 2007: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s in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 High Power Lase and Particle Beams, 19(2): 177-181.
Citation: GAO Chong, TAN Li-ying, MA Jing, YU Si-yuan. 2007: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s in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 High Power Lase and Particle Beams, 19(2): 177-181.

空间光通信的到达角起伏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s in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

  • 摘要: 2006年上半年进行了距离为3 200 m的光束传输实验,对到达角起伏进行了24 h昼夜观测.实验中,每分钟进行一次连续测量,每次以1 kHz的信号采样频率连续采集10 s,得到10 000个到达角起伏实验数据,并反映了0.2~500 Hz频段的信息.根据高采样频率下的到达角起伏昼夜观测数据,分析了到达角起伏效应,并通过到达角起伏时间平滑因子,对曝光时间的平滑作用进行了研究.昼夜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天气阴霾、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到达角起伏会显著减小;在强湍流区,到达角起伏出现饱和效应,在弱湍流区,到达角起伏的强度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到达角起伏幅度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由归一化协方差拟合关系得到的时间平滑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直接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9
  • HTML全文浏览数:  106
  • PDF下载数:  6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07-02-28

空间光通信的到达角起伏实验研究

  • 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01

摘要: 2006年上半年进行了距离为3 200 m的光束传输实验,对到达角起伏进行了24 h昼夜观测.实验中,每分钟进行一次连续测量,每次以1 kHz的信号采样频率连续采集10 s,得到10 000个到达角起伏实验数据,并反映了0.2~500 Hz频段的信息.根据高采样频率下的到达角起伏昼夜观测数据,分析了到达角起伏效应,并通过到达角起伏时间平滑因子,对曝光时间的平滑作用进行了研究.昼夜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天气阴霾、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到达角起伏会显著减小;在强湍流区,到达角起伏出现饱和效应,在弱湍流区,到达角起伏的强度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到达角起伏幅度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由归一化协方差拟合关系得到的时间平滑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直接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