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滴撞击加热壁面雾化弹起模式及驻留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荣松, 沈世全, 王天友, 车志钊. 2019: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雾化弹起模式及驻留时间, 物理学报, 68(15): 77-85. doi: 10.7498/aps.68.20190097
引用本文: 荣松, 沈世全, 王天友, 车志钊. 2019: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雾化弹起模式及驻留时间, 物理学报, 68(15): 77-85. doi: 10.7498/aps.68.20190097
Rong Song, Shen Shi-Quan, Wang Tian-You, Che Zhi-Zhao. 2019: Bouncing-with-spray mode and residence time of droplet impact on heated surfaces, Acta Physica Sinica, 68(15): 77-85. doi: 10.7498/aps.68.20190097
Citation: Rong Song, Shen Shi-Quan, Wang Tian-You, Che Zhi-Zhao. 2019: Bouncing-with-spray mode and residence time of droplet impact on heated surfaces, Acta Physica Sinica, 68(15): 77-85. doi: 10.7498/aps.68.20190097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雾化弹起模式及驻留时间

Bouncing-with-spray mode and residence time of droplet impact on heated surfaces

  • 摘要: 液滴撞击壁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减少撞击过程中液滴在壁面的驻留时间在很多应用中非常重要.本文在对液滴撞击加热壁面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大幅减少液滴驻留时间的弹起模式,即雾化弹起模式.与液滴撞击壁面过程中的回缩弹起模式相比,雾化弹起模式的液滴驻留时间能减少约40%.与其他试图减少液滴驻留时间的手段相比,本文中驻留时间的减少仅需加热壁面,因此该方法容易实施而且非常可靠.最后,本文对雾化弹起模式下液滴驻留时间减少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个针对膜态沸腾区域雾化弹起模式发生条件的简化理论模型,并得出了膜态沸腾区域液滴从雾化弹起模式到回缩弹起模式过渡边界的幂次关系,该幂次关系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此外,该理论模型也能解释过渡沸腾区域两种弹起模式的过渡边界的变化规律.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8
  • HTML全文浏览数:  338
  • PDF下载数:  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雾化弹起模式及驻留时间

  • 天津大学,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072

摘要: 液滴撞击壁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减少撞击过程中液滴在壁面的驻留时间在很多应用中非常重要.本文在对液滴撞击加热壁面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大幅减少液滴驻留时间的弹起模式,即雾化弹起模式.与液滴撞击壁面过程中的回缩弹起模式相比,雾化弹起模式的液滴驻留时间能减少约40%.与其他试图减少液滴驻留时间的手段相比,本文中驻留时间的减少仅需加热壁面,因此该方法容易实施而且非常可靠.最后,本文对雾化弹起模式下液滴驻留时间减少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个针对膜态沸腾区域雾化弹起模式发生条件的简化理论模型,并得出了膜态沸腾区域液滴从雾化弹起模式到回缩弹起模式过渡边界的幂次关系,该幂次关系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此外,该理论模型也能解释过渡沸腾区域两种弹起模式的过渡边界的变化规律.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