苝四甲酸二酐薄膜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共振光电子能谱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智浩, 曹亮, 郭玉献. 2017: 苝四甲酸二酐薄膜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共振光电子能谱研究, 物理学报, 66(22): 178-184. doi: 10.7498/aps.66.224101
引用本文: 李智浩, 曹亮, 郭玉献. 2017: 苝四甲酸二酐薄膜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共振光电子能谱研究, 物理学报, 66(22): 178-184. doi: 10.7498/aps.66.224101
Li Zhi-Hao, Cao Liang, Guo Yu-Xian. 2017: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 3, 4, 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 thin film revealed by synchrotron-based resonant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Acta Physica Sinica, 66(22): 178-184. doi: 10.7498/aps.66.224101
Citation: Li Zhi-Hao, Cao Liang, Guo Yu-Xian. 2017: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 3, 4, 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 thin film revealed by synchrotron-based resonant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Acta Physica Sinica, 66(22): 178-184. doi: 10.7498/aps.66.224101

苝四甲酸二酐薄膜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共振光电子能谱研究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 3, 4, 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 thin film revealed by synchrotron-based resonant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 摘要: 利用基于同步辐射的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XAFS)和共振光电子谱(RPES)研究了苝四甲酸二酐分子(PTCDA)薄膜的电子结构.碳K边NEXAFS谱中能量小于290 eV的四个峰对应于PTCDA分子不同化学环境碳原子1s电子到未占据分子轨道的共振跃迁.RPES谱中观察到共振光电子发射和共振俄歇电子发射导致的共振峰结构,以及二次谐波激发的碳1s信号.根据电子动能对入射光能量的依赖性分别对三类峰结构进行了归属.同时,发现PTCDA分子轨道共振光电子峰的强度具有光子能量依赖性.这种能量选择性共振增强效应是由于PTCDA分子轨道空间分布差异导致的.共振俄歇峰主要源于高结合能(>4.1 eV)分子轨道能级电子参与的退激发过程.明确RPES实验谱图中各个峰结构的起源有助于准确利用基于RPES的芯能级空穴时钟谱技术定量估算有机分子/电极异质界面处电子从分子未占据轨道到电极导带的超快转移时间.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1
  • HTML全文浏览数:  144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7-11-30

苝四甲酸二酐薄膜电子结构的同步辐射共振光电子能谱研究

  •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合肥230601;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安徽省极端条件凝聚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
  •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安徽省极端条件凝聚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
  •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合肥,230601

摘要: 利用基于同步辐射的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XAFS)和共振光电子谱(RPES)研究了苝四甲酸二酐分子(PTCDA)薄膜的电子结构.碳K边NEXAFS谱中能量小于290 eV的四个峰对应于PTCDA分子不同化学环境碳原子1s电子到未占据分子轨道的共振跃迁.RPES谱中观察到共振光电子发射和共振俄歇电子发射导致的共振峰结构,以及二次谐波激发的碳1s信号.根据电子动能对入射光能量的依赖性分别对三类峰结构进行了归属.同时,发现PTCDA分子轨道共振光电子峰的强度具有光子能量依赖性.这种能量选择性共振增强效应是由于PTCDA分子轨道空间分布差异导致的.共振俄歇峰主要源于高结合能(>4.1 eV)分子轨道能级电子参与的退激发过程.明确RPES实验谱图中各个峰结构的起源有助于准确利用基于RPES的芯能级空穴时钟谱技术定量估算有机分子/电极异质界面处电子从分子未占据轨道到电极导带的超快转移时间.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