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热基底上的液滴铺展及换热特性?

上一篇

下一篇

叶学民, 李永康, 李春曦. 2016: 受热基底上的液滴铺展及换热特性?, 物理学报, 65(23): 234701. doi: 10.7498/aps.65.234701
引用本文: 叶学民, 李永康, 李春曦. 2016: 受热基底上的液滴铺展及换热特性?, 物理学报, 65(23): 234701. doi: 10.7498/aps.65.234701
Ye Xue-Min, Li Yong-Kang, Li Chun-Xi. 2016: Spread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roplet on a heated substrate, Acta Physica Sinica, 65(23): 234701. doi: 10.7498/aps.65.234701
Citation: Ye Xue-Min, Li Yong-Kang, Li Chun-Xi. 2016: Spread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roplet on a heated substrate, Acta Physica Sinica, 65(23): 234701. doi: 10.7498/aps.65.234701

受热基底上的液滴铺展及换热特性?

Spread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roplet on a heated substrate

  • 摘要: 液滴在受热基底上的铺展特征将直接影响其传热特性。基于润滑理论建立了单液滴在受热基底上的演化模型,模拟了壁温均匀和自中心向两侧呈指数规律衰减两种情形下液滴的铺展历程,提出了一种针对二维液滴表面热流密度和传热量的计算方法,借助该方法分析了液滴铺展特征及外部对流换热条件对传热特性的影响,所得结果与已有文献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当壁温均匀时,液滴在重力驱动下呈现具有“单峰”结构的对称铺展特征,表面热流密度由两侧向中心递减;液滴表面积随时间小幅增大,传热能力有所增强。当壁温自中心向两侧呈指数规律衰减时,液滴铺展明显呈现三个阶段特征,厚度剖面由“单峰”结构渐变为“双峰”结构,且“双峰”峰值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该变化源于重力和热毛细力的复杂博弈及在演化过程中的交替主导地位;液滴中心处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双峰”处热流密度则持续减小;接触线处热流密度相比邻近有一明显跃升;液滴表面积随时间显著增大,传热能力有效提高。增强外部对流换热条件虽将减缓液滴铺展过程,抑制其表面积增大,但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其传热能力,且随时间增长,该现象愈加显著;增大毕渥数使液滴动态接触角及接触线移动速率的变化发生延迟,但并不改变其总体特征。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9
  • HTML全文浏览数:  42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6-12-15

受热基底上的液滴铺展及换热特性?

  • 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保定 071003

摘要: 液滴在受热基底上的铺展特征将直接影响其传热特性。基于润滑理论建立了单液滴在受热基底上的演化模型,模拟了壁温均匀和自中心向两侧呈指数规律衰减两种情形下液滴的铺展历程,提出了一种针对二维液滴表面热流密度和传热量的计算方法,借助该方法分析了液滴铺展特征及外部对流换热条件对传热特性的影响,所得结果与已有文献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当壁温均匀时,液滴在重力驱动下呈现具有“单峰”结构的对称铺展特征,表面热流密度由两侧向中心递减;液滴表面积随时间小幅增大,传热能力有所增强。当壁温自中心向两侧呈指数规律衰减时,液滴铺展明显呈现三个阶段特征,厚度剖面由“单峰”结构渐变为“双峰”结构,且“双峰”峰值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该变化源于重力和热毛细力的复杂博弈及在演化过程中的交替主导地位;液滴中心处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双峰”处热流密度则持续减小;接触线处热流密度相比邻近有一明显跃升;液滴表面积随时间显著增大,传热能力有效提高。增强外部对流换热条件虽将减缓液滴铺展过程,抑制其表面积增大,但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其传热能力,且随时间增长,该现象愈加显著;增大毕渥数使液滴动态接触角及接触线移动速率的变化发生延迟,但并不改变其总体特征。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