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111)表面吸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调控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竟成, 赵爱迪, 王兵. 2015: Au(111)表面吸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调控, 物理学报, null(7): 076803. doi: 10.7498/aps.64.076803
引用本文: 李竟成, 赵爱迪, 王兵. 2015: Au(111)表面吸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调控, 物理学报, null(7): 076803. doi: 10.7498/aps.64.076803
Li Jing-Cheng, Zhao Ai-Di, Wang Bing. 2015: Controlling the electronic states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 cobalt(II)octaethylporphyrin molecule adsorbed on Au(111)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7): 076803. doi: 10.7498/aps.64.076803
Citation: Li Jing-Cheng, Zhao Ai-Di, Wang Bing. 2015: Controlling the electronic states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 cobalt(II)octaethylporphyrin molecule adsorbed on Au(111)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7): 076803. doi: 10.7498/aps.64.076803

Au(111)表面吸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调控

Controlling the electronic states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 cobalt(II)octaethylporphyrin molecule adsorbed on Au(111) surface

  • 摘要: 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其谱学方法研究并展示了分子配体在调控表面吸附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CoOEP)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单分子剪裁可以脱去该分子外围的甲基,并在中心钴原子的微分电导谱中观察测到d轨道共振到近藤共振的演变.实验结果结合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在脱去甲基前后中心钴原子的化学环境和磁矩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演变可以通过一个简化模型来阐释并被归结为脱去甲基后分子配体与衬底成键改变了体系隧穿参数所导致.此外,实验结果表明CoOEP分子配体的输运性质可受到分子间距离和范德华相互作用的显著调控.在CoOEP低聚体中位于分子之间的乙基被抬高,同时在其微分电导谱谱中0—0.8 V区域内新出现一个强的共振峰.这一新的共振峰表现出等间距的多峰细节,其峰间距与卟啉环和乙基之间的C—C键伸缩模式能量符合.这一新共振峰的出现被归结为由于分子局部与衬底耦合减弱形成双结隧穿体系所导致的振子态隧穿峰.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6
  • HTML全文浏览数:  158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5-04-15

Au(111)表面吸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调控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 23002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 230026

摘要: 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其谱学方法研究并展示了分子配体在调控表面吸附的单个八乙基钴卟啉(CoOEP)分子的电子态和输运性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单分子剪裁可以脱去该分子外围的甲基,并在中心钴原子的微分电导谱中观察测到d轨道共振到近藤共振的演变.实验结果结合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在脱去甲基前后中心钴原子的化学环境和磁矩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演变可以通过一个简化模型来阐释并被归结为脱去甲基后分子配体与衬底成键改变了体系隧穿参数所导致.此外,实验结果表明CoOEP分子配体的输运性质可受到分子间距离和范德华相互作用的显著调控.在CoOEP低聚体中位于分子之间的乙基被抬高,同时在其微分电导谱谱中0—0.8 V区域内新出现一个强的共振峰.这一新的共振峰表现出等间距的多峰细节,其峰间距与卟啉环和乙基之间的C—C键伸缩模式能量符合.这一新共振峰的出现被归结为由于分子局部与衬底耦合减弱形成双结隧穿体系所导致的振子态隧穿峰.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