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观测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杨亦春, 郭泉, 吕君, 滕鹏晓. 2014: 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观测研究*, 物理学报, null(13): 134211. doi: 10.7498/aps.63.134302
引用本文: 杨亦春, 郭泉, 吕君, 滕鹏晓. 2014: 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观测研究*, 物理学报, null(13): 134211. doi: 10.7498/aps.63.134302
Yang Yi-Chun, Guo Quan, Lü Jun, Teng Peng-Xiao. 2014: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precursor infrasound waves emitted b efore several strong earthquakes,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13): 134211. doi: 10.7498/aps.63.134302
Citation: Yang Yi-Chun, Guo Quan, Lü Jun, Teng Peng-Xiao. 2014: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precursor infrasound waves emitted b efore several strong earthquakes,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13): 134211. doi: 10.7498/aps.63.134302

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观测研究*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precursor infrasound waves emitted b efore several strong earthquakes

  • 摘要: 研究了一种在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揭示其与地震发生的空间、时间、强度的对应关系.利用CASI-ICM-2011型次声测量传感器在一系列Ms6.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前2周以内检测到的一种频率范围0.001 Hz至0.01 Hz的次声波,其特征有:幅值范围50 Pa至200 Pa,持续时间0.5 h至4 h,传播速度10 m/s至30 m/s,震级越高信号越强.通过建立广域次声传感器网络,成功定位了芦山地震前4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以及巴基斯担地震前12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通过对8年时间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这类次声波的出现规律.同时,对其产生机理提出了大地起伏激发次声波的假设,进行了理论论证,并用智利地震测量信号和玉树地震测量信号证明S波可以激发出本地同振的次声波.文中所列举的数个震前异常次声信号的观测结果对于地震预测的信息获取具有参考价值.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2
  • HTML全文浏览数:  206
  • PDF下载数:  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4-07-15

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观测研究*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摘要: 研究了一种在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揭示其与地震发生的空间、时间、强度的对应关系.利用CASI-ICM-2011型次声测量传感器在一系列Ms6.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前2周以内检测到的一种频率范围0.001 Hz至0.01 Hz的次声波,其特征有:幅值范围50 Pa至200 Pa,持续时间0.5 h至4 h,传播速度10 m/s至30 m/s,震级越高信号越强.通过建立广域次声传感器网络,成功定位了芦山地震前4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以及巴基斯担地震前12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通过对8年时间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这类次声波的出现规律.同时,对其产生机理提出了大地起伏激发次声波的假设,进行了理论论证,并用智利地震测量信号和玉树地震测量信号证明S波可以激发出本地同振的次声波.文中所列举的数个震前异常次声信号的观测结果对于地震预测的信息获取具有参考价值.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