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蚀剂在铜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刘娜娜, 孙建林, 夏垒, 曾颖峰. 2013: 缓蚀剂在铜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物理学报, null(20): 159-164. doi: 10.7498/aps.62.203102
引用本文: 刘娜娜, 孙建林, 夏垒, 曾颖峰. 2013: 缓蚀剂在铜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物理学报, null(20): 159-164. doi: 10.7498/aps.62.203102
Liu Na-Na, Sun Jian-Lin, Xia Lei, Zeng Ying-Feng. 2013: Adsorption behavior of inhibitor on copper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20): 159-164. doi: 10.7498/aps.62.203102
Citation: Liu Na-Na, Sun Jian-Lin, Xia Lei, Zeng Ying-Feng. 2013: Adsorption behavior of inhibitor on copper surface, Acta Physica Sinica, null(20): 159-164. doi: 10.7498/aps.62.203102

缓蚀剂在铜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Adsorption behavior of inhibitor on copper surface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缓蚀分子苯并三氮唑(BTA)和二巯基噻二唑(DMTD)的全局反应活性和局部反应活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含量的BTA和DMTD对其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同时通过腐蚀试验研究了缓蚀剂复配体系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缓蚀分子的缓蚀效率关系为BTA小于DMTD,活性主要集中于N和S原子上,有多个活性位点,因此,缓蚀剂分子平卧式吸附在铜表面;铜表面吸附单个缓蚀剂分子BTA和DMTD后,室温下比热容基本相同,但随缓蚀剂含量的增加,比热容呈增大趋势。这为铜箔轧制油缓蚀剂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腐蚀试验研究,复配体系缓蚀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 BTA和DMTD的复配比例为1:1时最佳。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7
  • HTML全文浏览数:  183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缓蚀剂在铜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缓蚀分子苯并三氮唑(BTA)和二巯基噻二唑(DMTD)的全局反应活性和局部反应活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含量的BTA和DMTD对其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同时通过腐蚀试验研究了缓蚀剂复配体系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缓蚀分子的缓蚀效率关系为BTA小于DMTD,活性主要集中于N和S原子上,有多个活性位点,因此,缓蚀剂分子平卧式吸附在铜表面;铜表面吸附单个缓蚀剂分子BTA和DMTD后,室温下比热容基本相同,但随缓蚀剂含量的增加,比热容呈增大趋势。这为铜箔轧制油缓蚀剂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腐蚀试验研究,复配体系缓蚀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 BTA和DMTD的复配比例为1:1时最佳。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