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原子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冯卫, 赵爱迪. 2012: 钴原子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物理学报, 61(17): 218-225.
引用本文: 冯卫, 赵爱迪. 2012: 钴原子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物理学报, 61(17): 218-225.
2012: STM study of single cobalt atoms and clusters adsorbed on Rh (111) and Pd (111), Acta Physica Sinica, 61(17): 218-225.
Citation: 2012: STM study of single cobalt atoms and clusters adsorbed on Rh (111) and Pd (111), Acta Physica Sinica, 61(17): 218-225.

钴原子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STM study of single cobalt atoms and clusters adsorbed on Rh (111) and Pd (111)

  • 摘要: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STM/STS)及单原子操纵,系统研究了单个钴原子(Co) 及其团簇在Rh (111)和Pd (111)两种表面的吸附和自旋电子输运性质. 发现单个Co原子在Rh (111)上有两种不同的稳定吸附位,分别对应于hcp和fcc空位, 他们的高度明显不同,在针尖的操纵下单个Co原子可以在两种吸附位之间相互转化. 在这两种吸附位的单个Co原子的STS谱的费米面附近都存在很显著的峰形结构, 经分析认为Rh (111)表面单个Co原子处于混价区,因此这一峰结构是d轨道共振 和近藤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Rh (111)表面上的Co原子二聚体和三聚体, 其费米面附近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峰,这可能是由于原子间磁交换相互作用 和原子间轨道杂化引起的体系态密度改变所共同导致.与Rh (111)表面不同, 在Pd (111)表面吸附的单个Co原子则表现出均一的高度.并且对于Pd (111)表面所有 单个Co原子及其二聚体和三聚体,在其STS谱的费米面附近均未探测到显著的电子结构, 表明Co原子吸附于Pd (111)表面具有与Rh (111)表面上不同的原子-衬底相互作用与自旋电子输运性质.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1
  • HTML全文浏览数:  80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2-09-15

钴原子及其团簇在Rh(111)和Pd(111)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230026

摘要: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STM/STS)及单原子操纵,系统研究了单个钴原子(Co) 及其团簇在Rh (111)和Pd (111)两种表面的吸附和自旋电子输运性质. 发现单个Co原子在Rh (111)上有两种不同的稳定吸附位,分别对应于hcp和fcc空位, 他们的高度明显不同,在针尖的操纵下单个Co原子可以在两种吸附位之间相互转化. 在这两种吸附位的单个Co原子的STS谱的费米面附近都存在很显著的峰形结构, 经分析认为Rh (111)表面单个Co原子处于混价区,因此这一峰结构是d轨道共振 和近藤共振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Rh (111)表面上的Co原子二聚体和三聚体, 其费米面附近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峰,这可能是由于原子间磁交换相互作用 和原子间轨道杂化引起的体系态密度改变所共同导致.与Rh (111)表面不同, 在Pd (111)表面吸附的单个Co原子则表现出均一的高度.并且对于Pd (111)表面所有 单个Co原子及其二聚体和三聚体,在其STS谱的费米面附近均未探测到显著的电子结构, 表明Co原子吸附于Pd (111)表面具有与Rh (111)表面上不同的原子-衬底相互作用与自旋电子输运性质.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