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MS V6.0的非感应起电机制评估和雷暴初期电荷结构模拟

上一篇

下一篇

李万莉, 刘冬霞, 郄秀书, 傅慎明, 段树, 陈羿辰. 2012: 基于RAMS V6.0的非感应起电机制评估和雷暴初期电荷结构模拟, 物理学报, 61(5): 535-545.
引用本文: 李万莉, 刘冬霞, 郄秀书, 傅慎明, 段树, 陈羿辰. 2012: 基于RAMS V6.0的非感应起电机制评估和雷暴初期电荷结构模拟, 物理学报, 61(5): 535-545.
2012: Evaluation of non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s and simulation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in the early thunderstorm based on RAMS V6.0, Acta Physica Sinica, 61(5): 535-545.
Citation: 2012: Evaluation of non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s and simulation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in the early thunderstorm based on RAMS V6.0, Acta Physica Sinica, 61(5): 535-545.

基于RAMS V6.0的非感应起电机制评估和雷暴初期电荷结构模拟

Evaluation of non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s and simulation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in the early thunderstorm based on RAMS V6.0

  • 摘要: 数值模式是研究雷暴内起电和电荷结构的重要工具.本文将Takahashi(1978)和Saunders(1991)两种主流非感应起电机制加入最新版本的中尺度模式RAMS(Version 6.0),建立了一个区域大气-电耦合中尺度雷暴云模式,据此对发生于北京的一次雷暴过程首次放电前的电荷结构和水成物粒子起电情况进行了较成功的模拟.结果表明,Takahashi(1978)和Saunders(1991)方案模拟的雷暴电荷结构在电场达到击穿阈值时均呈现三极性特征,但Takahashi和Saunders方案模拟的雷暴电荷结构演变过程有一定的差异,Takahashi方案的电荷结构从起电到放电都是三极性特征,Saunders方案的电荷结构从反偶极性演变为三极性.此外,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表明雨滴是雷暴云低层的正电荷载体,聚合物和霰是高层的主要电荷载体,霰的电荷中心分布形态与雷暴云的总电荷分布形态相似.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3
  • HTML全文浏览数:  41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2-03-15

基于RAMS V6.0的非感应起电机制评估和雷暴初期电荷结构模拟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 数值模式是研究雷暴内起电和电荷结构的重要工具.本文将Takahashi(1978)和Saunders(1991)两种主流非感应起电机制加入最新版本的中尺度模式RAMS(Version 6.0),建立了一个区域大气-电耦合中尺度雷暴云模式,据此对发生于北京的一次雷暴过程首次放电前的电荷结构和水成物粒子起电情况进行了较成功的模拟.结果表明,Takahashi(1978)和Saunders(1991)方案模拟的雷暴电荷结构在电场达到击穿阈值时均呈现三极性特征,但Takahashi和Saunders方案模拟的雷暴电荷结构演变过程有一定的差异,Takahashi方案的电荷结构从起电到放电都是三极性特征,Saunders方案的电荷结构从反偶极性演变为三极性.此外,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表明雨滴是雷暴云低层的正电荷载体,聚合物和霰是高层的主要电荷载体,霰的电荷中心分布形态与雷暴云的总电荷分布形态相似.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