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及其对不凝性气体影响传热性能的解释

上一篇

下一篇

兰忠, 王爱丽, 马学虎, 彭本利, 宋天一. 2010: 蒸汽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及其对不凝性气体影响传热性能的解释, 物理学报, 59(9): 6014-6021.
引用本文: 兰忠, 王爱丽, 马学虎, 彭本利, 宋天一. 2010: 蒸汽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及其对不凝性气体影响传热性能的解释, 物理学报, 59(9): 6014-6021.
Lan Zhong, Wang Ai-Li, Ma Xue-Hu, Peng Ben-Li, Song Tian-Yi. 2010: A droplet model in steam condensation with gas mixtures, Acta Physica Sinica, 59(9): 6014-6021.
Citation: Lan Zhong, Wang Ai-Li, Ma Xue-Hu, Peng Ben-Li, Song Tian-Yi. 2010: A droplet model in steam condensation with gas mixtures, Acta Physica Sinica, 59(9): 6014-6021.

蒸汽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及其对不凝性气体影响传热性能的解释

A droplet model in steam condensation with gas mixtures

  • 摘要: 根据相变过程的微观物理机理和热力学特性,提出了冷凝传热过程中,近壁面蒸汽分子经由团聚阶段进而冷凝成宏观液滴的物理模型.并将团聚体分布与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相联系,从而研究不凝性气体对滴状冷凝传热过程的影响.在改进的Dillmann和Meier(DM)模型基础上,将分子团聚过程中的临界过饱和度与冷凝过程中的过冷度相联系,以及将团聚体的能量特性与液固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相联系,将团聚模型与考虑固液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相联系,建立了近壁面条件影响的分子团聚模型.利用模型计算了近壁面蒸汽中团簇体尺寸和分布,以及不凝性气体存在导致的蒸汽冷凝团聚体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定量解释了少量不凝性气体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冷凝传热性能的现象.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文献中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较好,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性.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08
  • HTML全文浏览数:  60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0-09-30

蒸汽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及其对不凝性气体影响传热性能的解释

  •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大连,116012

摘要: 根据相变过程的微观物理机理和热力学特性,提出了冷凝传热过程中,近壁面蒸汽分子经由团聚阶段进而冷凝成宏观液滴的物理模型.并将团聚体分布与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相联系,从而研究不凝性气体对滴状冷凝传热过程的影响.在改进的Dillmann和Meier(DM)模型基础上,将分子团聚过程中的临界过饱和度与冷凝过程中的过冷度相联系,以及将团聚体的能量特性与液固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相联系,将团聚模型与考虑固液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相联系,建立了近壁面条件影响的分子团聚模型.利用模型计算了近壁面蒸汽中团簇体尺寸和分布,以及不凝性气体存在导致的蒸汽冷凝团聚体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定量解释了少量不凝性气体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冷凝传热性能的现象.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文献中含不凝气的蒸汽冷凝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较好,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合理性.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