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铝铁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数据库

上一篇

下一篇

曾交龙, 高城, 袁建民. 低密度铝铁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数据库[J]. 物理学报, 2025, 74(12): 125202-1. doi: 10.7498/aps.74.20250301
引用本文: 曾交龙, 高城, 袁建民. 低密度铝铁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数据库[J]. 物理学报, 2025, 74(12): 125202-1. doi: 10.7498/aps.74.20250301
Jiaolong ZENG, Cheng GAO, Jianmin YUAN. Database of radiation opacity of low-density aluminum, iron and gold plasmas[J]. Acta Physica Sinica, 2025, 74(12): 125202-1. doi: 10.7498/aps.74.20250301
Citation: Jiaolong ZENG, Cheng GAO, Jianmin YUAN. Database of radiation opacity of low-density aluminum, iron and gold plasmas[J]. Acta Physica Sinica, 2025, 74(12): 125202-1. doi: 10.7498/aps.74.20250301

低密度铝铁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数据库

    通讯作者: E-mail: jlzeng@zjut.edu.cn.;  E-mail: yuanjianmin@jlu.edu.cn.
  • 中图分类号: 52.25.Os, 31.15.am, 32.30.–r, 31.15.A–

Database of radiation opacity of low-density aluminum, iron and gold plasmas

    Corresponding authors: E-mail: jlzeng@zjut.edu.cn.;  E-mail: yuanjianmin@jlu.edu.cn.
  • MSC: 52.25.Os, 31.15.am, 32.30.–r, 31.15.A–

  • 摘要: 等离子体不透明度在辐射输运和辐射流体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 这些参数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获得, 实验提供了对理论计算精度的检验. 在细致能级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对铝、铁和金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建立了在密度0.001—0.1 g/cm3和温度1—300 eV范围内光谱分辨的辐射不透明度和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数据库. 不透明度的理论研究涉及到特定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大量量子态, 在复杂的金等离子体条件下, 量子态的数目可能以亿计, 甚至达到万亿乃至更大, 因而其精确的研究显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对于高Z的金等离子体, 公开发表的不透明度数据非常少, 本工作提供的数据库为高Z不透明度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中低Z的铝和铁等离子体, 本课题组以前公开发表的工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表明了理论方法的可靠性. 本文与国际上ATOMIC程序得到的理论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结果的异同, 大部分等离子体条件下, 两者符合较好, 对于有差异的部分, 指出了差异的物理根源. 本文数据集可在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22232中访问获取.
  • 加载中
  • 图 1  密度为0.1 g/cm3、温度为100 eV的Al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得到的结果

    Figure 1.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Al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0 eV.

    图 2  密度为0.1 g/cm3、温度为10 eV的Al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得到的结果

    Figure 2.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Al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 eV.

    图 3  密度为0.001 g/cm3、温度为100 eV的Al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得到的结果

    Figure 3.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Al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0 eV.

    图 4  密度为0.001 g/cm3、温度为10 eV的Al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的结果

    Figure 4.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Al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 eV.

    图 5  密度为0.1 g/cm3、温度为100 eV的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得到的结果

    Figure 5.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Fe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0 eV.

    图 6  图5在光子能量0—1500 eV范围内的放大, 密度为0.1 g/cm3、温度为100 eV的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这个光子能量范围决定了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

    Figure 6.  Comparison of opacity in photon energy range of 0–1500 eV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Fe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0 eV. The Rosseland and Planck mean opacities are largely contributed by this photon energy range.

    图 7  密度为0.1 g/cm3、温度为10 eV的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的结果

    Figure 7.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Fe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 eV.

    图 8  密度为0.001 g/cm3、温度为100 eV的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的结果

    Figure 8.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Fe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0 eV.

    图 9  密度为0.001 g/cm3、温度为10 eV的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的结果

    Figure 9.  Comparison of opacity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Fe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 eV.

    图 10  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图9在光子能量0—1200 eV范围内的放大, 密度为0.001 g/cm3、温度为10 eV的Fe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其中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得到的结果

    Figure 10.  Comparison of opacity in a photon energy range of 0–1200 eV obtained by present work and ATOMIC code for Fe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 eV.

    图 11  密度为0.01 g/cm3、温度分别为10, 20, 40, 100, 200 eV条件下的Au等离子体不透明度

    Figure 11.  Opacity of Au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1 g/cm3 and temperatures of 10, 20, 40, 100, 200 eV.

    图 12  密度为0.01 g/cm3、温度为100 eV条件下的Au等离子体不透明度在两个主要谱线吸收区域的放大

    Figure 12.  Opacity of Au plasma at a density of 0.01 g/cm3 and a temperature of 100 eV contributed dominantly by line absorption.

    表 1  铝等离子体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温度T条件下的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cm2/g)

    Table 1.  Rosseland and Planck mean opacities (cm2/g) of Al plasmas at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eV0.001 g/cm30.005 g/cm30.01 g/cm30.05 g/cm30.1 g/cm3
    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
    27433350011087959474839110647474197177509402629180822359046
    575514462087666832911913806582579011354230749118019
    101042123922314149923704.4173959399.6284221350436801
    201246287043385404165206.44525114575568122267962396
    50405.45686.71711101532826.8125987321.4183809899.520553
    10013.35102.8770.71430.02141.81748.41575.152409.4875.083486.0
    1501.85666.0307.442102.9117.045142.6975.255399.56136.60626.05
    2001.011113.102.888208.527.2548254.7732.294366.7168.368447.57
    2500.63249.9661.903161.384.4554239.3722.087461.3751.632571.70
    3000.44615.5751.18068.4282.7127123.4815.009353.1638.217499.5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铁等离子体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温度T条件下的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cm2/g)

    Table 2.  Rosseland and Planck mean opacities (cm2/g) of Fe plasmas at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eV0.001 g/cm30.005 g/cm30.01 g/cm30.05 g/cm30.1 g/cm3
    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
    2692151227159358514391510102914380510065212043285765113541
    59788136192349827432317423513348273529655280361748
    105315298791213132782161943411426873385853155242038
    207161369741258443595157004607125757509313115054002
    5014455884.94158120065332.3143157820.316013879316451
    10028.181047.9103.61480.7191.431796.2698.522675.010643285.1
    15026.391153.876.251883.5114.022283.2257.793101.6358.93324.9
    2009.206507.1449.101130.587.1431487.9245.452462.3349.52887.7
    2502.560118.7915.45424.0936.795661.47173.291455.3280.11878.9
    3001.00928.0965.710127.3713.817229.0779.424685.91158.01000.9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金等离子体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温度T条件下的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cm2/g)

    Table 3.  Rosseland and Planck mean opacities (cm2/g) of Au plasmas at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eV0.001 g/cm30.005 g/cm30.01 g/cm30.05 g/cm30.1 g/cm3
    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Rosse.Planck
    225768512054385754878492685367044582431703575235122
    515954382793043744722378624687246119478134342045362
    1014646430512193548723266835115436889551483993255264
    203779301355571349036315365538716392401014639855
    50156572581922868320999326271110886311311492
    100594.75570882.96501104169261648789421088307
    150346.72781683.53523922.538901460508817075579
    200181.21239383.61830495.82099874.0283810933156
    25057.16529.3212.2932.5298.41127561.71679699.81945
    30011.19342.669.32573.9138.7717.1349.91093456.51284
    下载: 导出CSV
  • [1] Hurricane O A, Patel P K, Betti, R, Froula D H, Regan S P, Slutz S A, Gomez M R, Sweeney M A 2023 Rev. Mod. Phys. 95 025005 doi: 10.1103/RevModPhys.95.025005
    [2] Davidson S J, Foster J M, Smith C C, Warburton K A, Rose S J 1988 Appl. Phys. Lett. 52 847 doi: 10.1063/1.99304
    [3] Perry T S, Davidson S J, Serduke F J D, Bach D R, Smith C C, Foster J M, Doyas R J, Ward R A, Iglesias C A, Rogers F J, Abdallah Jr J, Stewart R E, Kilkenny J D, Lee R W 1991 Phys. Rev. Lett. 67 3784 doi: 10.1103/PhysRevLett.67.3784
    [4] Qiang Y, Ye F, Lu J, Yan X S, Yang R H, Jiang S Q, Ning J M, Zhou L, Chen F X, Yang J L, Wang D M, Xu Z P, You H B, Zhang F Q, Li Z H, Wang G Q, Xiao D L, Wu Z Q, Meng S J, Huang X B, Xu Q, Zhou S T, Zhang D Y, Zhang S Q, Ren X D, Ji C, Li Y, Cai P T, Ren J, Chen S, Zhang H Y 2024 Phys. Rev. E 110 065205 doi: 10.1103/PhysRevE.110.065205
    [5] Zeng J L, Jin F T, Yuan J M 2001 Chin. Phys. Lett. 18 924 doi: 10.1088/0256-307X/18/7/326
    [6] Zeng J L, Jin F T, Yuan J M, Lu Q S 2000 Phys. Rev. E 62 7251 doi: 10.1103/PhysRevE.62.7251
    [7] Zeng J L, Yuan J L, Lu Q S 2001 Phys. Rev. E 64 066412 doi: 10.1103/PhysRevE.64.066412
    [8] Zeng J L, Yuan J M 2002 Phys. Rev. E. 66 016401 doi: 10.1103/PhysRevE.66.016401
    [9] Jin F T, Zeng J L, Yuan J M 2004 Phys. Plasmas 11 4318 doi: 10.1063/1.1775008
    [10] Winhart G, Eidmann K, Iglesias C A, Bar-Shalom A 1996 Phys. Rev. E 53 R1332 doi: 10.1103/PhysRevE.53.R1332
    [11] Springer P T, Fields D J, Wilson B G, Nash J K, Goldstein W H, Iglesias C A, Rogers F J, Swenson J K, Chen M H, Bar-Shalom A, Stewart R E 1992 Phys. Rev. Lett. 69 3735 doi: 10.1103/PhysRevLett.69.3735
    [12] Bailey J E, Rochau G A, Iglesias C A, Abdallah Jr J, MacFarlane J J, Golovkin I, Wang P, Mancini R C, Lake P W, Moore T C, Bump M, Garcia O, Mazevet S 2007 Phys. Rev. Lett. 99 265002 doi: 10.1103/PhysRevLett.99.265002
    [13] Zhang J Y, Li H, Zhao Y, Xiong G, Yuan Z, Zhang H Y, Yang G H, Yang J M, Liu S Y, Jiang S E, Ding Y K, Zhang B H, Zheng Z J, Xu Y, Meng X J, Yan J 2012 Phys. Plasmas 19 113302 doi: 10.1063/1.4769103
    [14] Jin F T, Zeng J L, Yuan J M 2003 Phys. Rev. E 68 066401 doi: 10.1103/PhysRevE.68.066401
    [15] Zeng J L, Jin F T, Zhao G, Yuan J M 2003 Chin. Phys. Lett. 20 862 doi: 10.1088/0256-307X/20/6/324
    [16] Gao C, Zeng J L 2008 Phys. Rev. E 78 046407 doi: 10.1103/PhysRevE.78.046407
    [17] 靳奉涛, 曾交龙, 袁建民 2004 计算物理 21 121 doi: 10.3969/j.issn.1001-246X.2004.02.006 Jin F T, Zeng J L, Yuan J M 2004 Chin. J. Comput. Phys. 21 121 doi: 10.3969/j.issn.1001-246X.2004.02.006
    [18] Bailey J E, Nagayama T, Loisel G P, Rochau G A, Blancard C, Colgan J, Cosse Ph, Faussurier G, Fontes C J, Gilleron F, Golovkin I E, Hansen S B, Iglesias C A, Kilcrease D P, MacFarlane J J, Mancini R C, Nahar S N, Orban C, Pain J C, Pradhan A K, Sherrill M E, Wilson B G 2015 Nature 517 56 doi: 10.1038/nature14048
    [19] Nagayama T, Bailey J E, Loisel G P, Dunham G S, Rochau G A, Blancard C, Colgan J, Cosse Ph, Faussurier G, Fontes C J, Gilleron F, Hansen S B, Iglesias C A, Golovkin I E, Kilcrease D P, MacFarlane J J, Mancini R C, More R M, Orban C, Pain J C, Sherrill M E, Wilson B G 2019 Phys. Rev. Lett. 122 235001 doi: 10.1103/PhysRevLett.122.235001
    [20] Eidmann K, Bar-Shalom A, Saemann A, Winhart G, 1998 Europhys. Lett. 44 459 doi: 10.1209/epl/i1998-00494-8
    [21] Zhang J Y, Xu Y, Yang J M, Yang G H, Li H, Yuan Z, Zhao Y, Xiong G, Bao L H, Huang C W, Wu Z Q, Yan J, Ding Y K, Zhang B H, Zheng Z J 2011 Phys. Plasmas 18 113301 doi: 10.1063/1.3660407
    [22] Zhang J Y, Yang G H, Yang J M, Ding Y N, Zhang B H, Zheng Z J, Yan J 2007 Phys. Plasmas 14 103301 doi: 10.1063/1.2794740
    [23] Zeng J L, Zhao G, Yuan J M 2006 Chin. Phys. Lett. 23 660 doi: 10.1088/0256-307X/23/3/038
    [24] Zeng J L, Yuan J M 2006 Phys. Rev. E 74 025401(R doi: 10.1103/PhysRevE.74.025401
    [25] Zeng J L, Yuan J M 2007 Phys. Rev. E 76 026401 doi: 10.1103/PhysRevE.76.026401
    [26] Zeng J L 2008 J. Phys. B 41 125702 doi: 10.1088/0953-4075/41/12/125702
    [27] Gao C, Zeng J L, Jin F T, Yuan J M 2013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 9 419 doi: 10.1016/j.hedp.2013.03.010
    [28] 曾交龙2005使用细致谱项模型研究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Zeng J L 2005 Detailed Term Accounting Investigation on Opacity of Aluminium Plasmas (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ess
    [29] Zeng J L, Jin F T, Yuan J M 2006 Front. Phys. China 1 468 doi: 10.1007/s11467-006-0042-8
    [30] 靳奉涛, 曾交龙, 袁建民 2005 物理 34 820 doi: 10.3321/j.issn:0379-4148.2005.11.010 Jin F T, Zeng J L, Yuan J M 2005 Physics 34 820 doi: 10.3321/j.issn:0379-4148.2005.11.010
    [31] 曾交龙, 袁建民, 赵增秀, 陆启生 2001 强激光与粒子束 13 60 Zeng J L, Yuan J M, Zhao Z X, Lu Q S 2001 High Power Laser Part. 13 60
    [32] Iglesias C A, Rogers F J 1991 Astrophys. J. 371 408 doi: 10.1086/169902
    [33] Seaton M J, Yan Y, Mihalas D, Pradhan A K 1994 Mon. Not. R. Astron. Soc. 266 805 doi: 10.1093/mnras/266.4.805
    [34] Hansen S B, Bauche J, Bauche-Arnoult C, Gu M F 2007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 3 109 doi: 10.1016/j.hedp.2007.02.032
    [35] Porcherot Q, Pain J C, Gilleron F, Blenski T A 2011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 7 234 doi: 10.1016/j.hedp.2011.05.001
    [36] Blancard C, Cosse P, Faussurier G 2012 Astrophys. J. 745 10 doi: 10.1088/0004-637X/745/1/10
    [37] Colgan J, Kilcreasea D P, Magee Jr N H, Armstronga G S J, Abdallah Jr J, Sherrill M E, Fontes C J, Zhang H L, Hakel P 2013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 9 369 doi: 10.1016/j.hedp.2013.03.001
    [38] Xiong G, Qing B, Zhang Z Y, Jing L F, Zhao Y, Wei M X, Yang Y M, Hou L F, Huang C W, Zhu T, Song T M, Lv M, Zhao Y, Zhang Y X, Yang G H, Wu Z Q, Yan J, Zou Y M, Zhang J Y, Yang J M 2024 MRE 9 047801 doi: 10.1063/5.0172662
    [39] Qing B, Zhang Z Y, Wei M X, Yang Y M, Yang Z W, Yang G H, Zhao Y, Lv M, Xiong G, Hu Z M, Zhang J Y, Yang J M, Yan J 2018 Phys. Plasmas 25 023301 doi: 10.1063/1.5012695
    [40] Gang X, Yang J M, Zhang J Y, Hu Z M, Zhao Y, Qing B, Yang G H, Wei M X, Yi R Q, Song T M, Li H, Yuan Z, Lv M, Meng X J, Xu Y, Wu Z Q, Yan J 2016 Astrophys. J. 816 36 doi: 10.3847/0004-637X/816/1/36
    [41] 高城, 刘彦鹏, 严冠鹏, 闫杰, 陈小棋, 侯永, 靳奉涛, 吴建华, 曾交龙, 袁建民 2023 物理学报 72 183101 doi: 10.7498/aps.72.20230455 Gao C, Liu Y B, Yan G B, Yan J, Chen X Q, Hou Y, Jin F T, Wu J H, Zeng J L, Yuan J M 2023 Acta Phys. Sin. 72 183101 doi: 10.7498/aps.72.20230455
    [42] Li R, Lv H N, Sang J Q, Liu X H, Liang G Y, Wu Y 2024 Chin. Phys. B 33 053101 doi: 10.1088/1674-1056/ad20dc
    [43] Zeng J L, Li Y J, Hou Y, Yuan J M, 2023 Phys. Rev. E 107 L033201 doi: 10.1103/PhysRevE.107.L033201
    [44] Huang Y H, Liang Z H, Zeng J L, Yuan J M 2024 Phys. Rev. E 109 045210 doi: 10.1103/PhysRevE.109.045210
    [45] Liu P F, Gao C, Hou Y, Zeng J L, Yuan J M 2018 Commun. Phys. 1 95 doi: 10.1038/s42005-018-0093-5
    [46] Zeng J L, Li Y J, Yuan J M 2021 J. Quant. Spectrosc. Radiat. Transf. 272 107777 doi: 10.1016/j.jqsrt.2021.107777
    [47] Zeng J L, Jiang X B, Gao C, Wu J H, Yuan J M, 2024 Results Phys. 58 107522 doi: 10.1016/j.rinp.2024.107522
    [48] Zeng J L, Ye C, Liu P F, Gao C, Li Y J, Yuan J M 2022 Int. J. Mol. Sci. 23 6033 doi: 10.3390/ijms23116033
    [49] Zeng J L, Gao C, Liu P F, Li Y J, Meng C S, Hou Y, Kang D D, Yuan J M 2022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65 233011 doi: 10.1007/s11433-021-1812-1
    [50] Gao C, Zeng J L, Li Y Q, Jin F T, Yuan J M 2013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 9 583 doi: 10.1016/j.hedp.2013.05.014
  • 加载中
图( 12)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
  • HTML全文浏览数:  51
  • PDF下载数:  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3-08
  • 刊出日期:  2025-06-20

低密度铝铁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数据库

    通讯作者: E-mail: jlzeng@zjut.edu.cn.; 
    通讯作者: E-mail: yuanjianmin@jlu.edu.cn.
  • 1. 浙江工业大学物理学院, 杭州 310023
  • 2. 吉林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 长春 130012
  • 3. 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 长沙 410073

摘要: 等离子体不透明度在辐射输运和辐射流体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 这些参数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获得, 实验提供了对理论计算精度的检验. 在细致能级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对铝、铁和金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建立了在密度0.001—0.1 g/cm3和温度1—300 eV范围内光谱分辨的辐射不透明度和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数据库. 不透明度的理论研究涉及到特定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大量量子态, 在复杂的金等离子体条件下, 量子态的数目可能以亿计, 甚至达到万亿乃至更大, 因而其精确的研究显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对于高Z的金等离子体, 公开发表的不透明度数据非常少, 本工作提供的数据库为高Z不透明度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中低Z的铝和铁等离子体, 本课题组以前公开发表的工作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表明了理论方法的可靠性. 本文与国际上ATOMIC程序得到的理论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结果的异同, 大部分等离子体条件下, 两者符合较好, 对于有差异的部分, 指出了差异的物理根源. 本文数据集可在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22232中访问获取.

English Abstract

    • 等离子体不透明度描述辐射在物质中的吸收特性, 不透明度直接进入辐射输运方程从而成为支配辐射输运过程的基本物理量, 因此是惯性约束聚变和辐射输运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参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辐射输运的物理建模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不透明度的计算精度, 特别在天体物理的相关问题研究中, 不透明度的1%的误差可能导致结果定量乃至定性上的差异. 同时, 不透明度也是研究等离子体特性的重要途径, 光谱分辨的不透明度与辐射流体力学结合, 可以得到等离子体系统的温度﹑密度分布、平均电离度随时间的变化、电离态分布, 乃至系统的平衡与非平衡信息等.

      铝、铁、金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在这3种材料中, 对中低Z的铝和铁等离子体, 不管是实验还是理论研究, 都比高Z的金等离子体研究得多.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因素, 就是金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 由于其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或者理论研究结果没有发表. 对铝等离子体,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具备了实验定量测量不透明度的能力[2,3], Davidson等[2]测量了等离子体温度为40 eV、密度为0.0135 g/cm3的铝等离子体不透明度, 不久之后, Perry等[3]测量了温度为58 eV、密度为0.02 g/cm3的铝等离子体不透明度. 最近, Qiang等[4]在中国8MA的Z-pinch装置上研究了铝等离子体的电离动力学和不透明度. 实验和理论研究[49]的不断深入使得对低Z的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研究获得了很高的精度, 足以满足使用铝作为示踪元素诊断实验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等信息, 为等离子体不透明度实验研究提供帮助.

      对中Z铁等离子体, 1996年, Winhart等[10]实验测量了温度22 eV、密度0.01 g/cm3下, 在光子能量范围70—140 eV的不透明度, 1992年, Springer等[11]测量了温度59 eV、密度0.0113 g/cm3下, 在光子能量范围80—100 eV的光谱分辨的以及Rosseland和Planck群平均不透明度. 使用Z-pinch装置, Bailey等[12]测量了温度156 eV、电子数密度6.9×1021 cm–3的铁等离子体在光子能量范围800—1800 eV的不透明度. Zhang等[13]实验测量了铁等离子体温度为72 eV时, 在光子能量范围150—1200 eV的不透明度. 对这些等离子体密度在0.01 g/cm3附近的不透明度研究, 使用细致能级模型的理论结果 [1417]与实验测量吻合很好, 表明了学界对中Z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精密研究的能力, 甚至使用细致能级模型可以用于等离子体状态的诊断[1416]. 然而, 随着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 理论与实验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18,19], 促使研究人员思考在稠密等离子体中的新颖物理效应.

      在间接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 一个主要机制是驱动内爆获得高的内爆速度, 这需要把装有燃料的球型靶丸放在强X-射线辐射中, 靶丸烧蚀层吸收X-射线能量, 通过内爆压缩产生高压(Mbar数量级), 使DT燃料达到高温高密度状态, 实现聚变点火燃烧. 通常产生X-射线辐射的材料为高温金等离子体, 精确确定金等离子体的不透明度是实现聚变点火的关键因素之一. 虽然金等离子体的不透明度在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非常重要, 但是公开发表的实验[2022]和理论[2327]结果有限, 这给研究精度的评估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不过, 即使对于高Z的金等离子体, 使用细致能级模型得到的理论不透明度也与实验测量吻合较好[24], 显示了目前对高Z等离子体不透明度研究的能力.

      从上述不透明度研究的进展可以看出, 实验和理论的相互促进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及其重要, 但是, 实验往往只能在有限的等离子体条件下, 对有限的光子能量范围的不透明度进行测量, 而在实际应用中, 往往需要覆盖等离子体的宽广温度密度范围以及全光子能量范围的不透明度数据, 这一般只能依靠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不透明度数据库, 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试图利用目前先进的理论工具, 即细致能级模型的方法, 建立铝、铁、金等离子体在密度为10–3—10–1 g/cm3和温度1—300 eV范围内的不透明度数据库, 一方面满足应用的需求, 另一方面为其他近似理论方法提供参考.

    • 本文使用细致能级物理模型计算等离子体的不透明度[2830]. 对能量为$ h\nu $的光子, 等离子体对辐射的吸收是下列基本吸收过程之和, 即束缚-束缚、束缚-自由、自由-自由和散射过程. 束缚-束缚过程引起的吸收系数为

      式中, Niti度电离的离子第t个能级的电子数密度; $ {\sigma _{itt'}}\left( {h \nu} \right) $是电离度为i的离子从能级tt'的光激发截面, 其可由吸收振子强度$ {f_{t{t^{'}}}} $得到

      这里em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静止质量; $ S(h\nu ) $为光谱线型, 若考虑电子碰撞展宽和自电离展宽, 则线型为Lorentz线型, 若只考虑Doppler展宽, 则为高斯线型, 本文使用的谱线轮廓是这两种线型的卷积, 即Voigt线型:

      式中$ H(a, \nu ) $为Voigt函数:

      其中, $ {\varGamma _{\text{d}}} $$ {\varGamma _{\text{l}}} $分别为高斯线型和Lorentz线型的半高全宽, 可以使用量子力学方法或者半经典方法计算得到[31].

      束缚-自由吸收可由每个离子的光电离截面的统计求和得到:

      式中, Ni$ {\sigma _{i{\text{bf}}}}\left( {h \nu} \right) $分别为i度电离的离子密度和光电离截面, $ {\sigma _{i{\text{bf}}}}\left( {h \nu} \right) $可通过对离子(考虑了电离能下降以后的束缚态能级的光电离截面)统计求和得到:

      其中Eiti电离度离子第t个能级相对于基态的能量, k为玻尔兹曼常数, T为等离子体的温度, $ {\sigma _{it}}(h\nu ) $i离子的第t个能级的光电离截面. 连续-连续吸收的不透明度贡献使用Kramers截面得到:

      其中, Ne为等离子体中的自由电子数密度, Zi 为离子电荷, $ {g_{i{\text{ff}}}} $称为自由-自由Gaunt因子. 散射吸收系数通过Thompson散射截面公式获得.

      这样, 对能量为$ h\nu $的光子, 总的辐射不透明度为

      不透明度上的一撇表示在计算中已考虑受激发射. 这里$ {\mu _{{\text{ff}}}}\left( {h\nu} \right) $$ {\mu _{{\text{scatt}}}}\left( {h\nu} \right) $分别表示自由-自由跃迁(free-free transition)和散射过程(scattering process)贡献的吸收系数.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定义为

      其中$ k'\left( u \right) $$ {k_{{\text{scatt}}}}\left( u \right) $分别表示考虑了受激发射的总辐射不透明度和散射过程贡献的不透明度, 约化光子能量定义为$ u = h\nu/kT $, Rosseland和Planck权重函数分别为

      Rosseland和Planck权重函数分别在u≈3.8和u≈2.8取极大值, 离开极大值位置处, Rosseland和Planck权重函数越来越小.

    • 从上述不透明度的定义可以看出, 不透明度的计算需要等离子体中所有可能的量子态的粒子分布数目, 这需要求解等离子体的电离平衡方程. 等离子体的电离平衡, 考虑由自洽场方法得到的等离子体屏蔽势计算得到的电离能下降. 在计算自由电子的配分函数时, 利用整个等离子体物理系统的自由能最小原理, 得到等离子体的电离平衡方程:

      (13)式表达了i + 1电离度离子与i电离度离子的粒子数目之比取决于配分函数与电离势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热平衡的等离子体, 一旦不同电荷态粒子的相对分布确定, 那么根据玻尔兹曼统计, 不同量子态上的粒子数目即可得到. 这里$ {\varphi _i} $表示i电离度离子的电离能.

    • 等离子体不透明度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基本原子参数, 这些原子参数包括: 原子能级、束缚能级之间的辐射跃迁速率、束缚能级的光电离截面以及连续态之间的吸收截面等. 目前的主流物理模型在处理原子结构特性时, 一般基于自由原子假设, 这在等离子体的密度较小, 环境对离子的屏蔽作用不重要时是适用的. 具体的计算细节参看前面引用的理论文献[28,29]. 但是在稠密等离子体环境中, 等离子体对其中离子的屏蔽作用很强, 对原子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辐射不透明度, 因而需要考虑更多的物理效应.

    •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不透明度计算程序见参考文献[3237]. 限于篇幅, 这里不展开论述. 这些程序有相当一部分针对天体混合物等离子体, 因而难于进行比较, ATOMIC[37]针对低Z等离子体, 计算了光谱分辨的不透明度, 在学界被认为计算精度较高, 本文主要与这一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但是, 金等离子体的数据非常缺乏, 难以找到数据进行系统的检验和评估.

    • 首先对铝等离子体, 给出几个示例性的结果, 并与ATOMIC计算软件[37]的结果进行比较. 不透明度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 美国核武器试验室开发的ATOMIC计算软件采用了细致能级模型的计算方案, 被认为是国际上计算精度最高的程序之一. 相比于其他的程序, 可以明显地发现, 其计算的细节更接近反映等离子体中真实的物理.

      图1比较了本文计算的铝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的计算结果, 铝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1 g/cm3, 温度为100 eV, 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的结果. 由图1可见, 铝等离子体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两个谱线吸收占主导地位的光子能量区域, 以及介于这两个谱线吸收之间的连续吸收区域, 光子能量小于300 eV的谱线吸收来自于束缚态从主量子数n = 2及其以上的束缚-束缚跃迁, 而光子能量在1500—2100 eV之间的谱线来自于束缚态从主量子数n = 1的束缚-束缚跃迁. 两个连续不透明度主导的光子能量区域, 一个光子能量范围大约是400—1400 eV, 主要是由L壳层的电子电离贡献的, 另一个光子能量大于2100 eV的连续不透明度, 是由K壳层电子的光电离过程贡献.

      图1可以看出, 在给出的光子能量内, 本文结果与ATOMIC软件两者符合较好, 对于没有谱线吸收的光子能量区域, 两者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对于谱线吸收主导的光子能量区域, 也吻合较好. 对于1s-np的跃迁谱线, 特别是1s-2p谱线, 谱线强度与线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在极低光子能量区域, 两者结果存在差异. 不过, 这些低光子能量区域差异对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影响很小, 这是因为对于温度为100 eV的等离子体, Rosseland和Planck权重函数分别在380 eV和280 eV光子能量处取得极大值, 光子能量离得越远, 权重函数越小, 从而对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的贡献也越小.

      图2所示为本文计算的密度为0.1 g/cm3, 温度为10 eV铝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 在给出的光子能量内, 本文结果与ATOMIC软件符合较好. 对于没有谱线吸收的光子能量区域, 两者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但是, 对于谱线吸收主导的光子能量区域, 与图1的差异相比略大. 对于1s-2p谱线吸收, ATOMIC计算缺失了位于光子能量约为1700 eV位置处的强吸收. 虽然对于温度为10 eV的铝等离子体, 位于这个位置的强吸收对于计算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的影响不大, 但是本文计算还是很好地展示了这些吸收结构, 这有利于全面理解等离子体对辐射的吸收.

      图3所示为本文计算的铝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 铝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001 g/cm3, 温度为100 eV. 可以看出基本上可得到与图1一致的结论, 本文计算结果与ATOMIC软件具有合理的一致性.

      图4所示为本文计算的铝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 铝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001 g/cm3, 温度为10 eV. 与图3一样, 本工作计算得到的连续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的结果符合非常好, 但是, 对于谱线吸收主导的光子能量区域, 两者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主要是ATOMIC计算中缺失了部分高能端的1s-np谱线吸收. 对于温度为10 eV的铝等离子体, 这些强的谱线吸收对于计算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影响不大, 因而ATOMIC计算中可能没有包括, 但是本文计算结果还是很好地展示了这些吸收结构. 这对于辐射输运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表1列出了铝等离子体在密度为0.001, 0.005, 0.01, 0.05, 0.1 g/cm3和温度为2, 5, 10, 2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eV条件下的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 可以看出: 在给定的温度下,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都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在给定的密度下,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一般随温度增大而减小, 但是在局部温度区域有时会违反这一规律(如在10 eV和20 eV温度时).

    • 图5所示为本工作计算的铁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的比较, 铁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1 g/cm3, 温度为100 eV, 实线为本工作得到的结果, 红虚线为ATOMIC软件得到的结果. 由图5可见, 铁等离子体的吸收主要体现在3个谱线吸收区域以及介于之间的连续吸收区域, 光子能量小于500 eV的谱线吸收来自于主量子数n = 3及其以上的束缚态引起的束缚-束缚跃迁, 光子能量在700—1400 eV之间的谱线来自于束缚态主量子数n = 2的束缚-束缚跃迁, 而光子能量在6400—7800 eV的谱线来自于束缚态主量子数n = 1的束缚-束缚跃迁. 与图1相比, 铁比铝等离子体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吸收结构.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谱线的吸收结构, 图5在光子能量0—1500 eV区域的不透明度放大图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 本工作位于光子能量在700—900 eV区域的吸收结构与ATOMIC的计算结果符合很好, 这个区域对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贡献最大. 与铝等离子体相比(见图1图4), 铁等离子体的连续不透明度主导的区域(光子能量范围500—700 eV, 1400—6800 eV), 本工作与ATOMIC的计算结果差异略大, 这应该是两者对电离平衡的描述略有不同引起. 对于铝等离子体, 由于最多只有13价离子, 而铁有26价离子, 越多的离子价态越有可能在电离平衡上反映出来差异.

      图7所示为本文计算的铁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比较, 铁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1 g/cm3, 温度为10 eV. 光子能量的范围从较小值增大到9000 eV, 包括了从价壳层到K壳层所有可能的跃迁. 可以看出, 本工作的计算结果与ATOMIC软件在光子能量小于5000 eV范围内符合比较好, 对于10 eV这样的低温等离子体, 这一能量区域对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起主导贡献. 然而, 在光子能量大于7000 eV的区域, ATOMIC计算得到的连续不透明度明显比本工作得到的大. 同时, 较高能量的谱线吸收在ATOMIC的计算中也有缺失, 虽然这部分对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图8所示为本工作计算的铁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的比较, 铁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001 g/cm3, 温度为100 eV. 对这种稀薄的等离子体, 可以看出, 与图5(密度0.1 g/cm3, 温度为100 eV)不一样的地方, 本文计算结果与ATOMIC软件在连续吸收主导的光子能量区域, 两者符合很好, 但是, 对于谱线吸收主导的光子 能量区域, 谱线强度有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对于 1s-np谱线吸收区域.

      图9所示为本文计算的铁等离子体不透明度与ATOMIC软件计算的结果的比较, 铁等离子体的密度为0.001 g/cm3, 温度为10 eV. 总的来说, 两个计算结果基本符合, 特别是光子能量小于6000 eV时连续不透明度的计算结果吻合很好, 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体现在L-和K-壳层的跃迁以及光子能量高于7200 eV时的连续不透明度. 对于L-和K-壳层的谱线跃迁引起的吸收, ATOMIC明显缺失了一些谱线, 说明ATOMIC在计算原子参数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本文计算包括了完整的原子参数, 显示了完整的吸收结构.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谱线的吸收结构, 图9在光子能量0—1200 eV区域的不透明度放大图见图10. 可以看出, 位于光子能量在700—1000 eV区域的吸收结构, 本工作与ATOMIC的计算结果部分符合很好, 但是在有些光子能量区域差异很大, 对能量最低的2p-3s吸收(光子能量在730 eV附近), 本工作与ATOMIC计算符合极好, 不管是强度还是谱线形状都吻合得很好, 但是对最强的2p-3d跃迁引起的吸收(光子能量在820 eV附近的更宽光子能量范围的吸收), ATOMIC基本上没有给出, 这导致了在光子能量800—870 eV区域, 两个理论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显然, ATOMIC程序在计算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过上述与国际上最为精确的ATOMIC计算软件的比较, 可以看出, 本工作计算的不透明度精度至少与ATOMIC相当, 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 比如, 本工作计算原子参数的完整性要好于ATOMIC软件, 计算中光谱分辨的不透明度展现了更为丰富完整的谱线吸收结构.

      图1图10可以看出, 对于低Z的铝等离子体(图1图4), 由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连续不透明度, 本文计算与ATOMIC的结果都符合得很好; 但是, 对于中Z的铁等离子体(图5图10), 对于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连续不透明度, 本文计算与ATOMIC的结果部分符合很好(比如图8图10), 但是其他如图5图7图9结果存在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两种理论方法处理束缚-自由部分的计算方案不尽相同, 从而计算的光电离截面可能存在差异, 其次对等离子体电离平衡的处理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两种方法计算的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连续不透明度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自由-自由不透明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与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不透明度存在差异的原因类似.

      表2列出了铁等离子体在密度为0.001, 0.005, 0.01, 0.05, 0.1 g/cm3和温度为2, 5, 10, 2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eV条件下的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 可以得到与铝等离子体类似的规律, 在给定的温度下,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都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在给定的密度下,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一般随温度增大而减小, 但是在局部温度区域有时会违反这一规律(如温度为10 eV和20 eV时).

    • 对于高Z元素, 公开发表的不透明度数据很少, 据文献查询, 在21世纪初期发表了一个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实验结果, 等离子体温度只有20 eV[20]. 因而金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评估, 一般只好依赖比较精确的理论方法.

      图11所示为Au等离子体在密度为0.01 g/cm3, 温度分别为10, 20, 40, 100, 200 eV条件下的辐射不透明度, 为了更好地显示不透明度的细节, 光子能量范围被限定为0—6000 eV, 更高光子能量的不透明度基本上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谱线吸收结构, 图中未显示. 可以看出, 随着温度的升高, 谱线吸收对不透明度的贡献越来越大, 而在温度较低时, 连续不透明度(包括光电离和自由-自由的贡献)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等离子体温度为10 eV时, 谱线吸收只在光子能量小于300 eV时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光子能量大于300 eV时, 连续吸收起着主导的贡献. 在这一等离子体条件下, 主要的离子类型为[Xe]4f145s25p65dn, 5d为开壳层, 分布着0—5个电子, 谱线吸收主要起源于电子轨道4f, 5s, 5p, 5d上电子的吸收. 在较低温度10和20 eV的条件下, 较深的电子轨道, 如3s, 3p, 3d, 2s, 2p, 1s等引起的谱线吸收被大幅度抑制, 来自于这些深的电子轨道的不透明度主要由连续的光电离过程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 这些内壳层引起的谱线吸收不断被释放出来, 对不透明度的贡献越来越大, 等离子体温度到100 eV时, 线谱的贡献很重要, 这些谱线吸收主要分布在较低光子能量区域(小于1200 eV)和较高光子能量区域(高于2000 eV).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这些吸收结构, 这两个主要谱线吸收结构放大图见图12, 其显示了Au等离子体在密度为0.01 g/cm3、温度为100 eV条件下的辐射不透明度, 主要的谱线吸收结构标注在图中. 可以看出, 在较低的光子能量范围, 主要的谱线吸收来自于从主量子数为4的辐射跃迁, 其中从4f电子跃迁的谱线为最强, 例如4f-5d, 4f-5g, 4f-6d, 4f-6g, 4f-7d等类型的谱线.

      在较高的光子能量范围, 从图12(b)可以看出, 主要的谱线吸收来自于从主量子数为3的辐射跃迁, 其中从3d电子跃迁的谱线为最强, 例如3d-4f, 3d-5f, 3d-6f等类型的谱线, 此外, 3d-4p, 3d-5p, 3p-4d, 3p-5d, 3p-6d等跃迁类型也有一定的贡献. 在等离子体在密度为0.01 g/cm3, 温度为100 eV条件下, 谱线吸收的峰值已经远大于连续吸收的不透明度, 显示了在100 eV的温度下, 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特性已经完全不同于在温度为10 eV时的特性, 表明了不同离子价态辐射特性的不同.

      表3列出了金等离子体在密度为0.001, 0.005, 0.01, 0.05, 0.1 g/cm3和温度为2, 5, 10, 2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eV条件下的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 在给定的温度下, 与铝和铁等离子体一样,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都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在给定的密度下, 与铝和铁等离子体不同, 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 没有表现出振荡性.

    • 不透明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由于其在惯性约束聚变等领域的重要性, 不管是实验[3840]还是理论[41,42]研究, 都还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中. 随着惯性约束聚变点火的成功, 对不透明度等物理参数的精度需求会进一步提高, 这给实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本文主要涉及密度范围在10–3—10–1 g/cm3的稀薄等离子体, 对于密度高于0.1 g/cm3的稠密等离子体, 特别是在固体密度及固体密度以上, 不透明度的研究会出现一些新颖的物理效应, 我们对其中的物理性质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 首先对与不透明度紧密相连的电离平衡, 需要进一步考虑等离子体中各种带电粒子之间的复杂多体相互作用, 特别是在Saha电离平衡方程中, 目前学界普遍假设自由电子在空间均匀分布, 在稠密等离子体中需要考虑自由电子空间非均匀分布引起的物理效应[43,44]. 同时, 在稠密等离子体中, 连续电子不断与其他带电粒子之间的频繁碰撞, 导致连续电子不能在全物理空间中自由运动, 而是局限在有限的空间中. 这就是微观原子过程中连续电子的瞬时空间局域化现象[45], 这一现象通常导致连续原子过程截面的增大[4648], 相应地, 也导致不透明度的增大[49]. 对于非平衡的等离子体, 不同量子态的粒子分布动力学则需要更为复杂的考虑[50].

    • 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 得到了铝、铁和金等离子体在密度0.001—0.1 g/cm3和温度1—300 eV范围光谱分辨的辐射不透明度, 同时也确定了Rosseland和Planck平均不透明度. 对中低Z的铝和铁, 与国际上ATOMIC程序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结果的异同. 对于铝等离子体, 在本文研究的大部分等离子体条件下, 两者结果符合较好, 特别是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不透明度, 本文计算结果与ATOMIC的结果吻合非常好, 对于较低温度的铝等离子体(比如10 eV的温度), 对于内壳层谱线跃迁引起的不透明度, 我们发现ATOMIC程序有一些谱线缺失的情况. 对于中Z的铁等离子体, 本文计算的不透明度总体上与ATOMIC计算结果符合, 特别对于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连续不透明度, 我们的结果与ATOMIC部分符合较好, 但是有些等离子体条件下有一定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首先是两种理论方法处理束缚-自由部分的计算方案不尽相同, 从而计算的光电离截面可能存在差异, 其次对等离子体电离平衡的处理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决定粒子数目的电荷态分布也会不同, 从而导致两种方法计算的束缚-自由部分贡献的连续不透明度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对于高Z的金等离子体, 文献上发表的数据非常有限, 本课题展开了系统性研究, 结果为不透明度研究提供了参考.

      国际上ATOMIC计算程序被证明是不透明度计算精度比较高的程序之一, 本项目在密度0.001—0.1 g/cm3和温度1—300 eV范围内的大量数据研究表明, ATOMIC计算程序在较低温度时, 计算的不透明度在高光子能量范围内存在谱线丢失的情况, 从而影响X-射线的辐射输运研究. 本文的计算在原子参数的考虑中, 已经系统地全面包括了所有可能的谱线吸收和光电离通道, 因而杜绝了这种谱线丢失的可能性. 这也进一步表明, 不透明度的计算涉及到特定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大量量子态, 在复杂的金等离子体条件下, 量子态的数目可能以亿计, 甚至达到万亿乃至更大, 因而其精确的研究显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简化的处理是有其意义的, 比如不可分辨跃迁系模型甚至平均原子模型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 支撑本研究成果的数据集可在科学数据银行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22232中访问获取.

      感谢“宽区温度密度条件原子分子数据库”项目对本课题的资助.

    参考文献 (5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